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作品標題 |
從延安到紅旗渠 |
參評項目 |
新聞專題?(電視) |
字數/時長 |
0時59分0秒 |
語種 |
中文 |
作者 (主創(chuàng)人員) |
集體 |
編輯 |
集體 |
原創(chuàng)單位 |
河南廣播電視臺 |
發(fā)布端/賬號/ 媒體名稱 |
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新聞客戶端 |
刊播版面 (名稱和版次) |
河南廣播電視臺 新聞頻道 |
刊播日期 |
2023-12-22 21:00 |
? ? ? ? ? ? 作品簡介(采編過程) |
巍巍寶塔山,崢嶸歲月13年——延安用五谷雜糧滋養(yǎng)了中國共產黨發(fā)展壯大,孕育了延安精神。 潺潺紅旗渠,10萬兒女“戰(zhàn)太行”——林縣人民建成了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鍛造了紅旗渠精神。 2022年10月26—2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考察,強調“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 該片從2023年初開始策劃,經過5個月的充分論證,于6月進入拍攝階段,9月全面拍攝完畢,進入后期制作修改。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延安和安陽一年之際,推發(fā)了先導片、海報,以及拆條短視頻, 為節(jié)目播出預熱。完整節(jié)目于12月22日在河南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該片分為“天地英雄氣”、“ 自有后來人”上下兩篇,以新時代的視角回望延安革命年代和紅旗渠建設年代,尋訪親歷者和見證者,記錄奮進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征程上的生動實踐,展現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 歷久彌新、永不過時”的時代價值,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 聚精神力量。 專題片通過精神闡釋、故事講述、人物影像,用親歷者、見證者、傳承者的真情實感,展現延安精神與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震撼人心”。 |
||
? ? 社會效果 |
2023年10月下旬,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延安和安陽一年之際前后,該片推發(fā)了先導片 、海報,以及拆條短視頻,為節(jié)目播出預熱。相關預熱視頻在全國1300多家主流媒體網站 、客戶端首頁置頂轉發(fā),人民日報、人民網、央視網、學習強國等主流媒體客戶端首頁推薦,全國廣電新媒體聯(lián)盟重點推薦轉發(fā)節(jié)目先導片,多條節(jié)目相關內容在微博、抖音、今日頭條、B站等推出并引發(fā)關注。截至12月底,總閱讀量(含播放量)11.7億,其中:微博話題詞總閱讀量4.1億(2個微博全國要聞熱搜,9個微博同城熱搜);大象新聞抖音合集,播放1.5億+;大象新聞抖音話題詞5.0億+;媒體聯(lián)動轉發(fā)1.1億。 |
||
? ? ? ? 初評評語(推薦理由) |
1、以“雙跨越”模式展現共產黨人精神的崇高偉大:專題片《從延安到紅旗渠》 , 以新時代新視角,以跨地域、跨時代的“雙跨越”方式,展現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與崇高,映照平凡英雄的奉獻與傳承。 2、以“小人物”方式訴說鏈接542公里的動人力量。專題片《從延安到紅旗渠》以宏大主題融入故事化和電視化表達,節(jié)目組足跡遍布延安和紅旗渠和全國多地 ,行程1萬多公里,采訪500多人,拍攝素材7000多分鐘,專題片在代際人物的探訪中展示了故事價值,實現情感和故事的雙向奔赴。 3、以“大寫意”方式展現電影級視聽影像水準:專題片《從延安到紅旗渠》既有山川大河的壯美, 也有英雄人物的崇高之美, 既有新聞的要素、專題的特性,也有紀錄的真實、藝術的審美,體現出很強的思想教育價值、文化傳承價值、藝術審美價值和國際傳播價值,專題片在選題定位、敘事結構、美學價值等方面作出了諸多有價值的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