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更深更广地做好新时代调研性报道

2025-03-26 17:07:0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调查研究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调研性报道是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把握时代脉搏的重要方式,更是新闻舆论工作服务大局、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人民邮电》报作为中国信息通信领域的权威主导媒体,坚持站在时代前沿,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热点难点,积极履行使命与担当,在调研性报道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精心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的全媒体调研采访活动,生动展现了中国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的风貌与成就。

  紧贴时代精选题

  《人民邮电》报在开展调研性报道时将选题置于时代潮流的广阔背景之下,紧密贴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脉搏,深刻洞察行业变迁的轨迹。这样的选题不但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反映行业热点、难点问题,而且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和前瞻性,能够预见并引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为行业主管部门的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引导。

  聚焦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讲好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故事。

  调研性报道的选题紧密贴合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深度聚焦行业的重大战略部署与政策导向,深入挖掘其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成效。《人民邮电》报精心策划的“新型工业化中国行”调研活动,凸显了行业媒体紧跟时代步伐、精准对接国家发展需求的敏锐视角,是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媒体作用的体现。《人民邮电》报紧抓“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的契机,围绕“工信系统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核心议题,深入基层,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调研采访,不但展现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蓬勃发展的时代风貌,而且深刻揭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内在动力与辉煌成就,赢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关注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讲好“人民邮电为人民”的故事。

  调研性报道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关切点、利益点出发,寻找能够引起广泛共鸣、激发社会正能量的选题,使报道更加接地气、有温度、有力量。《人民邮电》报抓住网络扶贫这一主题,组织六路记者分批次深入“三区三州”,细致挖掘这些深度贫困地区老百姓与网络发展之间的感人故事,通过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等多维度、多视角的报道,全方位展示了网络扶贫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记者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光伏发电基地采访。

  通过精心选题,调研性报道不但能够展现媒体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而且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家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进而使调研性报道真正成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理论与实践、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为推动形成共识、凝聚力量、促进发展贡献独特的媒体力量。

  找准角度细策划

  做好调研性报道的前期策划,无疑是铸就精品报道不可或缺的基石。《人民邮电》报在明确调研性报道的选题方向后,坚持精心策划、细心准备,在组建调研报道团队、收集背景资料、联系采访对象、制定报道方案的基础上,尤其重视调研样本的选择。在广度上,力求覆盖全行业、全领域,确保调研对象的多样性;在深度上,则聚焦于具有行业引领性、问题典型性、发展前瞻性的样本,力求每一篇报道都能成为行业的风向标与深度洞察的窗口。

  多样本,有广度。

  实践证明,多样本是确保报道广度的关键。通过广泛选点,可以收集到更加全面、多元化的信息和数据,使得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从而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人民邮电》报推出的“算力中国行”大型调研采访活动,在策划时就注意调研对象的广泛性与代表性,通过广泛选点,覆盖了浙江、广东、山东、贵州、青海、北京、江苏、河南、湖北、宁夏、上海等10余个具有代表性的省区市,这些地区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方面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国算力发展的多元图景。最终,这组长达9个月的调研报道在行业内引起广泛影响,为推动中国算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媒体力量。

  找典型,有深度。

  在策划调研性报道时,找典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要在广泛的样本中深入挖掘,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故事性和启示性的个案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深度挖掘和细致呈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报道的深度和温度。《人民邮电》报推出的“重走信息长征路”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策划阶段做了大量的背景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选取了长征路上与通信关系最为密切、最具代表性的地点,在实地采访中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在瑞金,回顾了“半部电台”打天下的红色通信历史;在闽西,寻访了红军无线电学校旧址;在延安,踏访了负责保障全军通信联络的中央军委三局;在西柏坡,追溯了信息通信技术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在策划调研性报道时,既要注重多样本的广泛覆盖,又要注重找典型的深入挖掘,通过多样本和找典型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一篇优秀调研性报道的精髓,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启迪,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增强“四力”铸精品

  “涉浅水者见鱼虾,涉深水者见蛟龙”,深入挖掘材料是调研性报道的核心任务。开展调研性报道,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唯有在“深”字上下功夫,起而行之,躬身下沉,脚底沾泥,才能获得最真实、最生动、最接地气的故事和素材,才能真正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捕捉到社会变迁的细微之处。

  《人民邮电》报在开展调研性报道的实践中,坚持强化脚力,确保深入一线,贴近实际;磨砺眼力,以求敏锐捕捉新闻细节与趋势;锻炼脑力,促进对复杂问题的深入分析与思考;提升笔力,实现新闻内容的精准、生动表达。通过实施全面覆盖、深入剖析、细致入微、扎实有效的调研采访工作,力求创作出既具深度与厚度,又饱含温度与锐度的新闻作品,履行好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使命与新任务。

  《人民邮电》报精心策划组织的“宽带边疆调研行”大型采访活动,多路记者以非凡的脚力,跨越千山万水,深入新疆、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广西以及西藏等地,敏锐捕捉每一个细节,洞察信息通信人不畏艰难、尽锐出战的决心与行动;深刻思考并挖掘从大山深涧到荒漠戈壁,再到浩瀚蓝海与雪域高原之间,信息通信业如何攻坚克难,全力提升边疆地区宽带网络覆盖与信息服务能力的背后故事。最终,以扎实的笔力、清新的文风与深情的笔触,生动讲述这些感人至深的奋斗历程,创作出既有对行业发展思考的深度,又饱含对人民福祉关切的温度,同时展现信息通信业为乡村振兴、百姓富裕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力度的新闻作品。

  融合报道广传播

  《人民邮电》报在开展调研性报道的过程中,遵循媒体融合发展规律,坚持践行全媒体融合传播理念。一方面,持续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可视化的生动呈现,让报道更加贴近读者,引发共鸣;另一方面,通过多元化的媒体渠道,广泛传播调研成果,进一步增强报道的影响力。

  视频化呈现已成为调研性报道在媒体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策略,它不但重塑了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而且在提升报道质量、扩大报道影响力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人民邮电》报把握全媒体时代变革的脉搏,在近年来开展的调研性报道中深耕短视频,注重短视频方式的呈现,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创新。以“算力中国行”大型调研采访活动为例,《人民邮电》报推出了一系列既具有深度又具有趣味性的短视频产品,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如《算力是什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算力的基本概念;《算力,有啥黑科技?》深入挖掘并展示了算力领域的尖端技术与前沿应用,让读者见证技术的力量与未来趋势;《给数据中心降降温》更是巧妙融合技术与环保议题,倡导绿色数据中心的理念。通过这些短视频产品,《人民邮电》报不但成功地将复杂的调研性报道内容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而且进一步拓宽了报道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

  矩阵式传播是调研性报道的重要策略。通过报纸、网站、微信、微博、视频号等多种媒体形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传播矩阵,不但能够有效扩大调研性报道的影响力,而且能显著提升传播效果,提高报道的社会价值。《人民邮电》报在调研性报道中坚持报、网、微、视一体化集成报道策略,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无缝对接与深度覆盖。以“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大型调研采访活动为例,在传播上展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在“报”的层面,精选重点版面与显著位置,以深度与广度并重的笔触,浓墨重彩地推出了“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系列报道。在“网”的层面,充分利用官方网站“中国工信新闻网”的平台优势,在首页显著位置及“特别推荐”专区设立专栏,对系列报道进行了系统化归类与集中展示,进一步拓宽了报道的读者范围与影响力。在“微”的层面,官方微信与官方微博充分发挥了社交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广泛传播力,相继推出了系列报道的精炼版、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报道形式。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人民邮电》报通过近几年对调研性报道的深耕细作,提升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务实作风也如砥砺之石愈发坚韧。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人民邮电》报将坚定不移地把深入调查研究作为新闻工作的生命线,融入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增强“四力”的全过程,在国家和行业发展的壮阔图景中矢志探寻真知,紧贴中华大地的蓬勃脉动,坚定不移地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贡献智慧与力量。【作者王保平、贺翠萃分别系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人民邮电报社)总编辑、党群工作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 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