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传承穆青精神 锻造全媒尖兵

2025-03-27 16:21:4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传承穆青精神 锻造全媒尖兵

——中国新闻奖作品解析实战班赋能融合发展

  2月25日至3月1日,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在河南新乡、开封举办“记者之家”大学堂中国新闻奖作品解析实战班(第一期),来自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2名新闻工作者齐聚中原大地,通过理论授课、现场教学、案例研讨的立体化培训模式,在追寻穆青足迹中感悟初心使命,在解析获奖作品中破解行业痛点,助力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高质量发展。

  举办这期实战班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促进新闻媒体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具体实践。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和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是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深入采访创制众多精品力作的地方,参训学员们通过学习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高尚精神,继承优良传统,贴近时代发展,自觉把增强“四力”作为一生的业务提升课,努力成为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受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从经验传授到机制创新

  以精品解析破题

  首期实战班聚焦中国新闻奖这一行业标杆,邀请中国记协、人民日报社、北京日报社、北京广播电视台、河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的专家和获奖团队主创代表,围绕时政新闻策划、全媒体传播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解析。课程设置突破传统单向授课模式,采用“案例解剖+工具输出”双轮驱动。通过拆解《向前一步》《新千里江山图》等获奖作品,提炼“时代性、贴近性、独特性”选题策划三维度分析法,破解重大主题报道创新难问题;通过北京广播电视台获奖团队分享的“悬念导入—冲突递进—价值升华”叙事模型,提炼“叙事结构黄金法则”,破解融媒体产品创作瓶颈;通过河南广播电视台主创人员系统梳理“选题论证—资源整合—跨界协作—传播破圈—效果评估”全流程创优机制,提炼“精品孵化五步法”,破解从“小切口”折射“大主题”的实战方法论难题。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融媒体中心陈瑜瑾的感言,道出了基层媒体人从“困惑”到“通透”的蜕变历程。“参与本次‘记者之家’大学堂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解析实战班后,我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与授课老师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内容创作背后的选题、策划、编导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解题思路,让同类型项目在厦门湖里的创新落地有了一定的可能性。”

  从课堂讲授到精神传承

  以红色足迹铸魂

  新乡是新华社著名记者穆青深入采访、调查研究的地方,穆老一生坚守“勿忘人民”的信念,生动诠释“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模范表率,他曾四去宁陵、六访兰考、八下扶沟,新乡辉县和红旗渠更是多次留下他采访的身影。

  首期实战班创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2月27日,组织182名学员深入穆青的采访地标——新乡辉县回龙村,徒步重走1100多米挂壁公路,在万丈悬崖之上,穿梭在这条人工开凿的“S”形的岩石隧道中,学员们触摸绝壁凿痕,聆听全国劳模张荣锁带领村民8年凿山开路的壮举,体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回龙精神”与新闻工作者践行增强“四力”要求的深刻共鸣。

  2月28日上午,全体学员来到开封传媒科技学院,现场参观“学习穆青、增强‘四力’穆青主题展”,在老师细致、深情的讲解中,学员们了解记者穆青不平凡的一生。主题展以“勿忘人民”为主题,通过珍贵照片、手稿、影像资料,全面展现了穆老扎根基层、记录时代的新闻生涯。学员们驻足于主题展中1∶1还原的穆老的书房,感受穆老“脚踩泥土 心系人民”的创作历程,“穆青前辈的故事让我对新闻工作者的‘四力’精神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四力’不是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职业基因,指引着我写出更有分量的新闻报道。”青海广播电视台记者郭亚妮站在穆青书桌前,凝视着穆青手书“勿忘人民”说道。

  从本领恐慌到成长突围

  以融合实践赋能

  针对基层媒体普遍存在的“本领恐慌”,本期实战班建立“问题导向—靶向提升—跟踪问效”闭环机制。精准覆盖基层需求,参训学员中县市级媒体占比6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融媒体中心等边疆单位踊跃参与;产学研深度融合,设置“夜间分组研讨”环节,促成97家媒体跨区域交流,形成典型案例分享23个;长效赋能机制,通过面对面的培训交流,深刻了解新闻业的实际需求,建立学员跟踪机制,定期回访学员,提供持续的、精准的、匹配的支持和指导。

  实战班学员对本期课程内容给予高度评价,普遍认为课程设置科学严谨、授课内容灵活高效,思想性强、启迪性好,壮了筋骨、补了短板、长了精神、强了本领。每堂课程结束后学员们尚未尽兴,带着笔记本簇拥而上,将讲台围成密不透风的人墙,有人高举写满批注的课件急切追问,有人掏出手机展示作品截图请教细节,有人强烈要求加微信继续线上请教,更有多位学员直接与讲师展开“圆桌讨论”,授课专家往往需在工作人员协助下才能“突围”离开教室,而热烈的探讨声浪早已蔓延至走廊——这成为实战班每日最生动的注脚。这种“追着学、抢着问”的沉浸式学习热潮,让知识传递突破课堂时空界限,在争鸣与碰撞中迸发出更多创新火花。

  河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张群说道:“此次学习像一场及时雨,既有顶层的创优逻辑,又有落地的操作指南,几位中国新闻奖的获得者根据创作过程,进行非常细致全面的剖析和讲解,让大家获得全方位的学习体验,找到自身差距和不足,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感谢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感谢‘记者之家’大学堂,给全国同行一次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家各抒己见,探讨业务知识,同题共答、同台竞争,形成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打造新闻人才培养党校

  以使命引领未来

  5天的培训,既是对穆青精神的时代致敬,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生动践行。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持续在课程体系优化、专家智库建设、产学研融合等领域持续深耕,将“记者之家”大学堂线上线下培训打造为新时代新闻人才成长的“党校”。新闻培训中心秉持“用专业赋能行业,以匠心培育匠人”的信念,以此次实战班为起点,将每场培训视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践行增强“四力”要求、学习穆青精神的实践课。深化“记者之家”大学堂建设,通过政治素养筑基、专业能力固本、创新思维拓界;打造实践平台,持续开发“重走穆青路”“艰苦奋斗行”等特色实训项目;通过学员案例共创课程、基层经验融入教材,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作者商艳青、张雨晗分别系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培训交流处副处长、干部)

责任编辑: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