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元旦以来,《人民日报》聚焦提高质量、改进文风、贴近读者、引人入胜目标,大力推进开门办报,努力在评论理论、文艺宣传、舆论监督、版面设置等方面锐意开拓、着力创新,给人以新风扑面之感。多家媒体刊发研究文章,深入分析总结《人民日报》创新做法和有益经验,一些读者、学者、自媒体人等纷纷点赞,研究解读版面变化释放的重要信号。这些来自社会各界的正向舆论反馈,充分彰显了党中央机关报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为《人民日报》持续改进文风、提高宣传报道质量,增添了信心和动力。
贴近读者开门办报
亲近作者共同办报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中有关注,有期盼,有凝聚共识的起点,有实践前行的动力。2月5日,头版新开栏目“读者点题·共同关注”,围绕读者在本报网络端留下的思考和疑问,聚焦民生热点、发展难点、改革堵点,和读者一起打开视野、探寻路径,在与读者的问答互动中解疑释惑,及时回应舆论关切。该栏目稿件全部以问题作为标题,以网友留言提问开篇,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截至2月28日,栏目已刊发11篇稿件,在人民日报客户端获得1.7 万条评论,平均浏览量近300万次,被多家海内外媒体转载或引用。无论是直面读者问题的报道形式,还是标题更具“网感”的表达语态,都展现了《人民日报》改进文风的切实努力和明显成效。
《人民日报》头版的这一显著变化,迅速引发学界业界的关注与热议。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陆绍阳评价道:“大报在头版直接回应百姓对经济民生问题的关切,实在是开新风、谱新篇之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汤景泰认为,栏目“不回避读者问题,以平等开放的姿态与老百姓娓娓而谈,消解大众对媒体的刻板印象,努力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上观新闻”认为,文章均刊发在黄金版位,可见《人民日报》对该栏目的重视,回答问题坦率,循循善诱,譬喻得当。网友纷纷称赞并留言说“这个栏目太好了”“必须点赞”“让人民日报更接地气,这样的解惑通俗易懂”。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充分说明“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报道,能够更好发挥“上连党心,下接民心”的作用。
让读者成为副刊好作者。2月15日,文化遗产版新开栏目“说说我家乡的非遗”,开栏首篇文章《河西村的盒子灯》,作者张鑫为北京大学博士生。“这是本版邮箱收到的一篇读者投稿……你的家乡也有独具特色的非遗吧。欢迎大家都来‘说说我家乡的非遗’。”栏目编者按直接点明文章来源于读者,并以与读者对话的亲切语气,邀请大家共同参与创作。
2月22日,该栏目刊发的第二篇文章《乡音里的曲子戏》这样开篇:“作为《人民日报》的忠实读者,翻阅报纸是我的习惯。看到上期文化遗产版刊发的《河西村的盒子灯》时,家乡安徽省太湖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子戏,瞬间涌上心头。”作者以读者身份开启第一人称自述,让作品自带读者反馈,环环相扣的推进,娓娓道来的讲述,与上期内容形成回忆关联,使栏目更具故事感,充分展现文化遗产与读者生活、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特点,情理交融,令人信服。
《大地》副刊每块版面由以前大多刊发 3—4 篇长文,转变为现在每期呈现 5—7 篇短文,整体篇目增加,单篇文章篇幅压缩,既有利于实现文风短实新,形成参差错落的版面格局,以“晚报风格”的“软”,中和新闻版的“硬”,同时又得以让更多作者在本报“露脸”,激发创作和供稿的积极性,进一步盘活作者库和稿池资源。随着越来越多的普通写作者登上本报版面,群众语言激活了报纸语言的生命力,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语料,必将进一步丰富本报的语言生态。
加强时评直击热点
理论阐释回应关切
版面更新。1月2日,理论版推出《经济学家谈2024中国经济热词》专版,聚焦新质生产力、一揽子增量政策、“两重”“两新”、低空经济等经济领域的高频热词,邀请专家学者展开专业解读。2月17日,理论版进一步巩固拓展话题,推出《专家学者谈2024中国民生热词》专版,围绕读者关心的民生热点,邀请专家学者分享感受、交流思考、展望未来。两块专版通过盘点梳理过往一年的热词,为2025年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营造积极舆论氛围。打破理论版常规版式设计,每块专版以美观的彩色版面组织6篇千字文,轻量化阐释,重磅式呈现,兼具“言值”与“颜值”。
栏目焕新。1月27日,理论版新开“访谈录”专栏,由人民日报社记者担任主持人,邀请权威专家学者以圆桌对话形式表达真知灼见,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开展深度交流研讨。开栏第一期《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围绕今天的世界需要怎样的国际秩序、为什么说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如何看待和理解中国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等重大议题深入探讨,广阔的国际视野与精深的理论视角相结合,展现了全球化视域下中国理论的神采与气度。
机制创新。1月17日、2月5日和7日,理论版先后围绕“新时代廉洁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主题推出专版。3块专版统筹全社理论宣传资源,分别由人民论坛杂志社、环球时报社、人民日报出版社组稿,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辑,充分发挥各家社属媒体企业优势资源,体现了全社一盘棋部署、开门办理论的成效,进一步擦亮“新闻+理论”的党报理论品牌。
文风清新。近期《人民日报》的几篇任平文章视角独特,行文颇具匠心。2月5日,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头版刊发任平文章《和气致祥 和实生物 和合共生——从春节看中国“和”文化》,从春节团圆、迎新、祈福的基本内涵中,追溯中国人亘古亘今的文化情缘,从春节文化中品味中国人关于人与家庭、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关系的独特理解与智慧。2月12日元宵节当天,头版以下八栏显著位置刊发任平文章《从“嫦娥奔月”传说到“嫦娥”揽月传奇——新时代创新文化观察》,由元宵节的月圆团圆,联想到“嫦娥奔月”和探月工程,从古代传说到新时代传奇,评论通过思考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探寻我国发展的深层动力,从中深刻把握创新文化这一关键密钥。两篇文章前后呼应,分别侧重于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将新闻热点、文化命题与国际视野融会贯通,于润物无声中精深解读中国文化。
舆论监督发挥建设性
解决问题注重实效性
2025年伊始,《人民日报》明显加大舆论监督力度。1月6日,读者来信版新开辟“曝光”栏目,聚焦生活中群众遇到的一些烦心事、忧心事,及时听民声、访民情,督促有关部门履职尽责,切实解决难点、打通堵点、扫除盲点,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小切口的选题关乎大民生,栏目瞄准这些问题中的普遍性,注重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延伸。栏目还专门开辟了反映问题的渠道,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读者来信版“曝光台”,以此为抓手,更好发挥舆论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1月13日,读者来信版头条刊发《一份不该制定下发的“红头文件”——天津市河北区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通知”追踪记》,针对网友反映天津河北区交管部门向街道摊派酒驾醉驾劝导工作任务,进行追踪式调研。报道选取典型案例,秉持客观中立态度,调查扎实细致,文风平实务实,让人心服口服。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把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常态化地抓,让老百姓可感可及。”1月23日起,政治版推出“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系列报道,《一封举报信核查出群众身边贪腐案》《一次走访挖出小区公共收益“糊涂账”》《一次摸排找回“漏保”儿童生活补贴》《一次跟进监督砍掉医院不合理收费》等“一”字系列,以点带面,从一件事起笔,层层追溯深挖,用富有悬念的笔触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沿着记者的写作线索深入调查探访、解剖麻雀,展现当地纪检监察部门以案促改、推进监督取得实效的积极作为和有力举措。报道配发“执纪者说”,邀请当地纪检监察干部撰写言论,精准剖析监督整改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抒发所思所感。这组报道充分彰显了党报在舆论监督领域的应有担当和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新品牌凸显未来感
老品牌更添烟火气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脑机接口、暗物质、“人造太阳”……2025年开年以来,这些闪耀着科技范儿、未来感的名词在《人民日报》高频亮相,并以突出版面空间呈现。1月4日起,《人民日报》推出每周六见报的全新品牌——“科技·新知”版,聚焦国内外前沿科技,以有趣视角解读日新月异的科学新知,与读者一起探索未来。版面由“瞰前沿”“趣科普”“唠‘科’”等栏目组成,融合深度报道、评论、科普知识、网友互动,兼具前瞻性和趣味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绿色低碳技术等为代表的前沿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的趋势下,这块富有科技含量的版面应运而生,可谓恰逢其时。
1月2日,沉寂多年的“各地传真”版全新亮相,老树发新芽,新年展新颜。版面聚焦各地区特别是地市和县域在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上的新做法新经验,展现新征程上的新场景新故事。《“小村卫生室”6个月快速涨粉,靠什么?》由人民日报社记者和大众日报社记者联合采写,讲述乡村医疗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小城里的特色小铺》由湖北日报社记者采写,展现宜昌乡村咖啡馆、老街包子铺、小镇裁缝铺等特色小店打开就业创业新天地的大能量;《从田间地头到海外市场》由人民日报社记者和通讯员采写的两篇稿件组成,讲述地方特色产业走向海外大市场的“出海”故事。这些头条报道访寻常巷陌、市井民居、田间地头,深入基层社会肌理,充满烟火气、人情味。由地方党报记者和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登上《人民日报》版面头条,让通讯员制度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是对开门办报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文风体现作风,改文风永远在路上。2025年以来,《人民日报》版面上展现的新气象,折射出主流媒体传播理念的深刻变革,是党中央机关报“上连党心,下接民心”的生动写照,为主流媒体持续深入推进改文风引领了风尚。
(作者荣翌系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