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看青花椒的七十二变

2025-03-31 16:33:3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年年走基层,岁岁有新事。在走基层的路上俯下身、倾耳听,是时代脉动、奋斗足音、团圆喜悦。

麻辣浓郁的青花椒,如何成为啤酒的宠儿,甚至可以当化妆品用?这既归功于技术的进步,也是思路一变天地宽的真实写照。今年新春走基层,我就挖到了这个“宝”。  

颜安(左)在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黄桷村采访。

一条短信生发出来的三农选题

新春走基层,要带着回顾2024年改革成效的深意,用心用情捕捉新春的美丽瞬间,讲述感人事迹与奋斗故事,记录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与新期待,带来直抵心扉的感动与力量。

走基层本就是记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获取新闻线索的直接来源。新年伊始,我就开始思索围绕今年要做什么文章。

1月中旬,我确定了基本方向: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

而重庆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呢?众所周知,重庆是一座山城,坡地多平地少,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农业产业规模很难像北方一些地区那样铺开,因此很难通过规模化发展来摊薄成本,农业发展面临着独特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力加工成为了一条出路。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统筹抓好经营主体、平台载体、原料保障、品牌打造、食品安全等关键环节,不断完善政策举措,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就写一条农产品加工的稿件吧。”我在心中将选题确定了下来。

农产品加工是个广泛的领域,有初加工,有深加工,该从何入手呢?恰好此时,曾经采访过的江津区农业农村委高级农技师苏家奎给我发来了一条信息:青花椒啤酒大卖!我眼前一亮——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放在了重要位置,“两节”恰巧是传统的消费旺季,以江津青花椒的跨界之旅来串联这篇稿件,契合了做好“土特产”文章、提振消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多个主题,同时还链接上了强村富民、带动农民增收等内容,相信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带着问题探访价格暴跌的“椒虑”

带着选题,我来到了江津区的花椒种植大镇李市镇。尽管天气寒冷,但花椒地里仍然是郁郁葱葱,村民们忙着剪枝松土,好不热闹。我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青花椒,这些曾让村民致富的“绿宝石”,近年来却让椒农陷入“骑虎难下”的困境——鲜花椒价格从每斤60元暴跌至3元,干花椒也长期徘徊在16元低位。“椒虑”成了当地种植户的共同心声。

究其原因,还是供求关系惹的祸。产量饱和,供大于求,供求关系走到拐点,热门产业总是绕不开周期困局,花椒产业也未能例外。应对方法有两种,一是避开国内市场的激烈争夺,转而开拓海外市场;另一种就是让青花椒摆脱传统赛道,以“新面貌”进军新赛道,这是江津正在做的事,也是稿件的主题。

所以,当我有意识地询问了一下江津花椒目前有多少种加工“形态”并得到答案后,“一颗青花椒的七十二变”的主题就得到了印证和支撑。

土特产跨界的故事引人深思

传统农产品的产能大多过剩,因此很容易陷入“内卷”,要跳出这个怪圈,必须拓宽思路,学着跨界。江津的探索和采访让我有了几点思考。

从“食在花椒”到“美在花椒”,这是舌尖上的产业升级。江津的突围始于对花椒价值的深度挖掘,“青花椒啤酒”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分离花椒的香气与麻感,这种跨界融合不仅让花椒身价倍增,更让“麻香”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味觉符号。在调味品领域,花椒油、花椒酱等产品已不稀奇,但江津更进一步,将花椒融入地方美食IP,推出花椒鸡、花椒鱼等预制菜,借助“麻”的味觉记忆打造地域品牌。与此同时,花椒的深加工触角延伸至美妆领域。露珠生物科技提取花椒中的山椒素,开发出“木叙”系列面膜和护手霜,产品上线后日销千单。

从“边角料”到“高精尖”,这是科技赋能下的全链思维。“花椒全身都是宝,果皮、籽、芽、叶、枝都有利用价值。”苏家奎的这句话,道出了产业链延伸的核心逻辑。过去被遗弃的花椒枝干,如今被打碎制成金针菇菌包;花椒叶因蛋白含量高,加工成饲料添加剂后价格飙升至2800元/吨。更令人振奋的是医疗领域的探索,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合作研发的花椒提取物皮肤消毒剂、风湿药膏等产品,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这种“吃干榨净”的模式,不仅解决了资源浪费问题,更让农民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技增收”。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这是基层治理的智慧实践。产业的蝶变离不开基层治理的创新。江津区政府在花椒种植基地建设村级加工中心和冻库,实现鲜花椒的即时烘干与储存,既降低损耗,又为深加工企业提供了稳定原料。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模式,让产业链各环节紧密衔接。与此同时,基层干部的角色也在转变,他们不仅是政策执行者,更是产业“经纪人”和技术“推广员”。村民则从青花椒的种植者成为了全产业链条上生产端的一个重要环节,参与到了更广阔的市场和产业升级的全过程。

从“地方特产”到“中国故事”,这是文化自信的产业表达。花椒的“七十二变”,本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江津以花椒的“麻香”为纽带,将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乡土情怀与全球市场连接起来。这种文化赋能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渗透于品牌叙事中。当韩国市场高价追捧花椒籽油时,当青花椒啤酒成为火锅馆的“爆款饮品”,一颗花椒便超越了农产品的范畴,成为讲述中国乡村振兴故事的生动载体。

新闻人的笔触应多对准那些“有生命、能共情”的基层故事。一颗青花椒的蜕变,是产业的升级,更是一曲关于创新、发展与合作的时代赞歌。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每一粒种子都蕴藏着改变世界的可能——只要给予阳光、雨露以及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作者颜安系重庆日报社记者)

责任编辑: 陈梦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