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以学理型深度报道讲述文明交流互鉴故事

2025-03-31 15:22:2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东西问》是中国新闻社着眼百年变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形势,创新主流媒体“新闻+学理”的新模式,于2020年底推出的大型学理型融媒体报道专栏。专栏倡导“文明互鉴,理性对话”,突出学理性、针对性、通俗化,理性探讨东西方交流过程中的重大、突发、热点、敏感议题,以文、图、视融合的报道方式,通过高端访谈、中外对话、专家文章、深度评论等形式,为海内外受众提供学理型深度报道,致力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华文明有效传播。

经过4年探索实践,截至2024年底,《东西问》专栏已访谈中外专家学者2300余人,累计播发中文稿件2600余篇、英文稿件逾300篇、社交媒体外文推送超2000条,双向编译稿件逾100万字,通过英、法、德、俄、西、日、阿等多语种对外发布,获国内主流媒体广泛转载,在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媒体精准落地,网络综合阅读量逾40亿。2022年,“东西问”之“观中国”系列报道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项目一等奖;2024年,《东西问》专栏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项目一等奖。

在当前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东西问》专栏持续打造优质外宣产品、拓宽国际传播渠道、搭建对话沟通平台,为提升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具有创造性、针对性的经验和做法。

学理支撑,深化思想交流

《东西问》专栏立足“新闻+学理”定位,探索学理化的新闻表达,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专栏将学术思想、专业分析和权威观点进行新闻转化,以深度内容、严密逻辑和客观事实,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为国际社会开启一扇“思想之窗”,有效增进海外受众对中国的理解与认同。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国际社会密切关注中国发展动向,《东西问》专栏发挥自身文化类报道优势,围绕文明、文化等关键词,主动设置议题,邀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对二十大的重大意义、重要概念等进行学理阐释。其中,围绕二十大报告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有关论述,专栏推出“东西问·释典”“东西问·四观”“东西问·六观”三组系列稿件共20篇,分别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理念,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等内涵。稿件从历史渊源、传承发展和时代意义出发,向世界讲清楚中华文明的根性与底色,寻求中西文明互鉴之道,网络综合阅读量逾2000万,多篇稿件获学习强国APP首页重点推荐,被多家海外媒体刊载,取得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例如,“东西问·四观”系列稿件之一《中西“宇宙观”何以碰撞互鉴?》,记者邀请法国知名汉学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梅谦立,从中西比较视角阐释其对中国宇宙观的理解,以及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和共通之处。梅谦立表示,中国传统宇宙观与西方宇宙观存在很多对话空间,中西宇宙观蕴含的深刻哲理,启迪人类超越狭隘视野,同心协力面对人类未来。稿件在客观阐述中国理念的同时融入海外受众较为熟悉的西方哲学观点,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共鸣,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文明。

文化为媒,讲述可感故事

《东西问》专栏兼顾学理与通俗,突出自身文化特色,加强文化类稿件策划组稿,通过一系列有选择、有角度、有新意的选题,推动稿件小切口、具象化,用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故事串联起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宏大主题。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专栏巧选角度,抓住当下“博物馆热”,调动国内分社力量,适时推出“东西问·丝路鉴宝”系列策划,从全国馆藏文物中精选7件见证古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代表性文物,通过权威学者的专业解读,探寻文物背后蕴含的中华文脉、丝路历史,以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故事。如《三彩腾空马怎样印证古丝路汇通?》,记者选取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三彩腾空马,专访西安博物院专家田继伟,从胡人少年骑马造型、唐三彩颜料等细节入手,以小见大,讲述东西方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碰撞,从西安博物院国际化建设出发,借古鉴今,展现共建“一带一路”的当代故事。

除文字内容有趣可读之外,采访团队亦联络博物馆拍摄高清文物图片和现场视频,制作文物特写海报,搭配文字实现融合发稿,读者阅读时能更直观地欣赏国宝之美,有效提升了稿件整体视觉效果。稿件篇均阅读量达百万次以上,获多家境外媒体采用,海外落地率达85%。该系列稿件充分调动中新社地方分社优势和文博资源,不仅为栏目增加了文化味、历史感,也具有较高可读性、互动性,受到海内外读者欢迎,为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好正面报道。

突出外籍,用好国际叙事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故事的讲述者至关重要。《东西问》专栏重视外籍专家资源的发掘与涵养,突出外籍面孔,不断扩大海外知华友华“朋友圈”,增强国际叙事能力。通过采访外籍人士,从其人物故事和个性化表达之中,捕捉适合国际传播的金句和观点,展现“他者”视角下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例如,《希中文明对话为何那么重要?》一文,记者于“良渚古城·雅典卫城”中希文明对话活动前专访了希腊前总统普罗科皮斯·帕夫洛普洛斯。作为中希友好关系的亲历者、推动者,他在访谈中回忆了2019年两国元首互访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中希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的世界意义。稿件在活动期间实现中英文双语发稿,被希腊相关媒体转载,获帕夫洛普洛斯办公室好评,综合阅读量超2200万次,不仅触达海外受众,更影响西方主流社会,切实增强了国际传播实效。

此外,聚焦中外民间友好,专栏在首届兰花奖颁奖典礼期间推出“东西问·兰花奖”特别策划,实现对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约瑟夫·波利希、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墨西哥汉学奠基人白佩兰等全部10位外籍获奖者的专访,境外采用率达100%。通过这些知华友华的受访者讲述中国故事、中外文明互鉴故事,既引发广泛共鸣,也扩大了传播效果,如专访日本导演竹内亮的视频《我喜欢的中国被不懂的外国人骂的话,我会不开心,所以想把真实的中国传达给大家》,在海外视频平台播放量近100万次,引发网友热情互动,留言表示“交流是解决矛盾很有用的方式”。

截至2024年底,专栏已约访外籍权威学者、名人政要、各界人士逾400位,覆盖近70个国家和地区。以“外眼”观中国、“外嘴”讲中国,《东西问》打破“自说自话”的叙事方式,用更丰富的世界表达讲述中国故事和文明交流故事。

面向未来,《东西问》专栏将继续加强中外文明交流对话的平台建设和品牌建设,提升报道力度、深度、广度,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汇聚智力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作者系中国新闻社评论理论部记者崔白露)

责任编辑: 陈梦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