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上海阿姨爷叔:这个男人现在是我们的顶流!

2025-04-08 10:41:29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
【字号: 打印

 2024年2月10日开始,新民晚报记者晏秋秋每天在个人视频号上做100分钟的公益直播。他将粉丝定位为“中老年群体”,帮助他们解读最新民生政策。一年时间,观看直播人数累计超5000万,点赞数超50亿。

  晏秋秋向中国记协“全媒记者炼成记”来稿,讲述经历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全媒记者炼成记|上海阿姨爷叔:这个男人现在是我们的顶流!

  作者:晏秋秋

  时针回拨一年,如果有人告诉我,我会天天做直播,而且还有人愿意看,有人点赞,我会觉得,这个人在开国际玩笑。

  但现实是:从去年2月10日开始,我每天在视频号“晏秋秋”上做100分钟的公益直播。第一时间解读民生政策近100条,介绍时事新闻、最新资讯1000多条,回答百姓近1.8万个问题……一年多时间,一个人、一部手机,我对着镜头讲了700多个小时。

  一年下来,观看直播人数超5000万,点赞数超50亿,平均观看时长超22分钟。相当于每一个上海人,看过2次我的直播,点过200次赞。

  (一)

  2024年2月9日,除夕之夜,我走出上海市信访办大门,结束为期一年的挂职。说实话,心里有些失落。

  这一年,我的工作是“开盲盒”——你不知道走进接待室的信访群众会反映什么问题,提出什么诉求,会不会无理取闹、动手动脚……而我们,则尽百分之百努力帮助群众。虽然很累,但也很充实。

  经过一年挂职,我发现:信访群众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是因为不了解政策、不会表达诉求、不知道解决方向而走上信访之路。如果有人把政策掰开揉碎,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详细讲一遍,或许就能解开他们的心结与疑惑。

  要不开一个直播间,专门给百姓讲政策、想办法?

  说干就干,结束挂职第二天,也是大年初一,我打开了“晏秋秋”视频号的直播间。

  面对满屏提问,我又找回了信访接待的感觉。

 (二)

  有了“天天接待百姓”的初衷,粉丝定位就更明确了——中老年群体。

  上海60岁以上老人超过550万,占户籍人口的37.4%,其中有33万多独居老人,以及2.58万名孤老。

  移动互联网时代,老年人毫无疑问是弱势群体。他们常常被认为没消费能力、没活动能力,甚至被打上“坏人变老了”的标签。

  在我看来并非如此。上海老人不仅具备强大消费能力,对于各种社会活动,还有很高积极性。只不过,他们缺乏一个了解各类信息、反映各类诉求的渠道……

  所以,我决定成为一个坚定的“老权主义者”。

  从我的直播粉丝画像来看,45岁以上中老年群体为主、年龄最高超过100岁,上海户籍较多。近期,还出现“女性粉丝快速上升”的趋势。

  此外,为了“曲线”接近中老年群体,我常常动员年轻人推荐他们的父母来看我的直播。

  我时常对年轻人说,你的父母看我的直播,有五大好处:

  第一,时间合适。每天从晚上8点30分,到10点10分。这段时间对很多老人来说,“一天已经结束,第二天还没开始”,是难熬的“入睡前时光”。

  第二,看我的直播不花钱,纯公益。不带货,不接广告、软文,不开粉丝灯牌。

  第三,依据权威信源,解读最新民生政策,从来没有假消息。

  第四,观点积极、阳光、正能量。

  第五,有问必答,反复回答。每天有至少20分钟“评论区提问时间”,一个民生问题回答最多超过1000遍。

  一个“父母-孩子-父母”的良性传播生态由此确立。

  (三)

  将“老年频道”作为定位,具体应该怎么做?

  第一要义:百姓听得懂。坚持用百姓的话,说百姓的事,才能让百姓听得懂。

  一次直播,有人在互动区问:什么叫“负增长”?我才真正意识到,虽然政策影响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专业术语往往为他们理解带来诸多困难。因此,我决定怎么和家里人聊天,就怎么和直播间的粉丝们聊天。

  下播后,我马上去采访相关专业人士:为什么要说“负增长”,而不是“减少”?专业人士表示:“负增长”相当于“减少”,但隐含一种趋势。

  第二天直播,我便把“负增长”解释为“减少”。全部讲完后,又加了一句,“负增长”还隐含一层意思,“将来可能还要减少”。

  去年夏天非常热,全网都在说“提防热射病”。那么,什么是热射病?其实,就是“严重中暑”。这么一说,评论区都在说“这就懂了”“谢谢秋秋解释”“这样的解读靠谱”。

  在百姓看来,“待富人群”就是穷人,“价格敏感型人群”也是穷人。如果你把百姓当家人,你就不会说“摩擦性失业”,说“师资力量雄厚”……

  甚至有几场直播,我提前做好功课,用百姓听得懂的话,把10年前、15年前出台并延续至今的政策再解读一遍。比如当初为什么出这个政策,延续到后来又为什么要增减细则,目前执行效果如何。对百姓来说,可以怎么做。这种解答,百姓听得懂,反响也很热烈。

  (四)

  做直播,还得走进百姓的心坎里。

  如今,工作日中午,我会在“上观新闻”APP上,做一场不少于一小时的直播。每天晚上,我还会在“晏秋秋”视频号上,做100分钟的公益直播,365天全年无休。

  然而,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一周至少播12场,会不会吃不消?

  我觉得,当所有人都觉得你辛苦的时候,你就不辛苦了。

  我坚持每天直播的动力,源于百姓给我的正能量回馈。行走在上海街头,常常有粉丝和我打招呼,夸赞我的“正能量”,用一种“你把我当家人,我就把你当家人”的热情,让我感动落泪。

  我始终觉得,“做直播就是做公益”。

  当记者20多年,“公益”二字贯穿始终。疫情期间,我曾自费购买了几十万斤蔬菜,送到上海50多家养老院。还曾和做公益的小伙伴们,跑到虹桥火车站,给即将离沪的滞留者,送上开水和泡面,并对他们说上一句:谢谢你们来过上海。

  2023年10月起,我创办了一个品牌公益活动——“金色阳光嘉年华”,初衷是:年轻人有迪士尼,老年人要有嘉年华。至今,这个活动已经举办了19场。

  每场公益活动,我们或邀请大家看花展,或组织医疗健康专家义诊,或邀请歌手献唱,希望为百姓带去实实在在的福利。我们还邀请粉丝来到线下参与,并通过线上同步直播的形式,一步步增进与粉丝的感情。

  在与粉丝们的双向陪伴中,我们共同创造了许多难忘的时刻。去年五一期间,“致敬劳动者”大直播收获1.05亿点赞,新民晚报95周年直播收获1.08亿点赞。

  (五)

  直播不仅是交流的平台,更是新闻选题的富矿。

  如果当晚直播时,一个民生问题,有超过10个人提问,我就会跟进线下采访。实地调研后,结合问题做成视频。

  这与“条线发布、记者采写”的传统新闻模式有所不同,却能很好地切入百姓关注的热点、痛点、难点。

  以前,是政府发布什么,记者报道什么,百姓看什么。现在,是百姓想知道什么,记者就去相关部门采访什么,给百姓看什么。

  在我直播的前12天,有一个问题,粉丝们提问超过1000遍。当时,有一个App在全国15个城市,推出“助老打车券”。60岁以上老人,每个季度可以享受一次坐出租车的50元减免。粉丝们纷纷问,怎么获得券,怎么使用。

  在此之前,我对这件事一无所知,也没有从任何主流媒体上看到过。于是,我制作了一个“手把手教学”的视频,视频点击量非常高。

  再比如,我直播时常常看到粉丝抱怨,外省市老人乘坐公交、地铁免费,为什么上海不免费。调查后,我在直播中解释道:其实,上海的做法,是发放“老年综合津贴”,就是把真金白银发到老人的口袋。你拿了钱,自然坐车就不能免费。这么一解释,百姓就理解接受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或许“纸”作为一种媒介,会逐步隐入云端,让位于网、云,甚至人工智能。但“报”作为一种情怀,永远不会改变。

  在我看来,政府和百姓,是“船上”,而不是“岸上”的关系。一艘船漏水,如果自认为在船上,就需要同舟共济,共同思考如何将漏洞补上。如果自认为站在岸上,隔岸观火,幸灾乐祸,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我希望,我的直播能够架起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桥梁。

  其实,所有人都在船上,没有人在岸上。

责任编辑: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