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京报社上线视频栏目《容我想想》,主打年轻态传播,记录城市及城市里的人。
团队如何发挥优势,聚焦年轻人、服务年轻人、引导年轻人?
栏目负责人王容向中国记协全媒记者炼成记和文有新风栏目来稿,讲述创制经验与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全媒记者炼成记X文有新风丨先拍摄再写脚本,什么操作?
本文作者:王容
2020年编导专业毕业后,我加入新京报社。受专业启发,我常常思考“如何让新闻视频更有创意”。2020年“国际左撇子日”,我用业余时间出镜制作了一期科普视频,讲述“左撇子们身上围绕着的种种偏见迷思”,没想到传播效果出奇好。直到今天,还有网友参与话题讨论。
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期稿子火了、许多年轻人爱看,报社便为我配备了团队,视频栏目《容我想想》正式上线。
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信,我们团队只有3人,没有特别明确的分工,记者和编导也得拍、也得剪。这是我们的默契——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栏目稳定更新。
知识科普、新闻评论、人物故事……在不断实践摸索中,我们找到了方向:用年轻人的话语方式,记录城市和城市里的人。
目前,我们主打“年轻人生活方式”“城市观察”两个系列:前者聚焦年轻人的消费、生活方式,后者则通过记者亲身体验,挖掘不同城市魅力,引发共鸣。
(一)
与许多新闻媒体不同,《容我想想》视频风格更具“网感”,这源于栏目创立之初立的规矩:做给年轻人看。
年轻人是引领潮流、塑造未来的重要群体,而同样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懂得年轻人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也知道如何把它们融入创作。
当省钱潮流在年轻人中兴起,我们推出《月薪过万的年轻人,抢着吃7块9的剩菜?》;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注重养生,我们就推出《12块钱做理疗,过敏人涌向医院午休》……
灵感来源于生活——《12块钱做理疗,过敏人涌向医院午休》就是在我和身边朋友被春季过敏“折磨”后策划的。拍摄中,医生告诉我们,来做理疗的年轻人很多,最小的只有13岁。后期包装时,我们选用了“涌向医院午休”“年轻人的养生哲学”等概念标签,让视频更加有趣、产生共鸣,收获不错的传播效果。
《容我想想》播发的大多是纪实类视频,拍摄前确定主题框架,拍摄后由编导撰写剪辑脚本。因此,视频现场感强、很生活化,没有照本宣科的感觉。想必同行们都深有体会:做新闻如同生活,只有亲临现场、亲身感受,才会发现纸上预设的内容往往苍白无力。
(二)
2021年,我们采访B站百万粉丝UP主拉宏桑,和她一起做了个“在胡同里穿旗袍走秀”的实验。这次经历让我们认识到:与陌生人建立连接,能让我们感知世界的更多面。没过多久,我们推出“城市里的陌生人”系列视频,寻找人物,挖掘细节,讲述故事,传递力量。
我们采访白天跑组面试、晚上摆摊卖T恤的“北漂”演员马率,鼓励所有处于生活低谷的人们勇敢坚定、乐观生活;采访努力改变人生状态的盲人化妆师肖佳,鼓励被误解、被质疑的人们相信自己、改变生活;采访退休后仍致力于科学考察工作的七十多岁海鹰爷爷,消解受众的年龄焦虑,鼓励大家全力以赴、热爱生活。
看完这些视频你会发现:这些人虽是陌生人,但他们身上的故事,也曾发生在我们身上。面对生活,他们的解题思路,常常带来启发。
为了找到这些人,我们总在线上关注网络热点;也常回到线下,去街头观察人群,寻找有故事的“陌生人”。
(三)
城市观察系列视频,大多是“顺便”拍而不是“特意”拍。出差期间、工作之余,我们会拿着摄像机在不同城市漫步,做成体验视频,讲述给读者。
我们发现:做这类视频,不必在城市选择上太过纠结,每座城市都独一无二。只要仔细观察当地居民,感受当地生活,发现边边角角里的美好,就能做出一条有感染力、能打动人的视频。
有时候,人不用等待计划周全再出发。也正是这种不刻意选择目的地、不设定完美计划、不追逐热门打卡地的创作模式,让我们的作品变得更接地气、真实自然。
2023年5月,河南省鹤壁市因话题“男子花10万块买了8套房”登上热搜。恰巧那段时间我要回离鹤壁不远的老家,便说服大家一起前往鹤壁拍摄。
随着我们深入城市,视频最终记录下热搜背后的城市变迁和当地人在“安居”“乐业”间的人生选择。
这期视频是“城市观察”的第一期,阅读量很快突破了“10万+”。我想,这和捕捉热点、挖掘痛点,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和思考性有很大关系。
走过这么多地方,有许多瞬间留在我记忆深处:在潮汕小城普宁,一位不会说普通话的奶奶比画着邀请我们吃饭;广东梅州元魁塔下,一位留守家乡的奶奶自豪地分享起她家过年的团圆盛况;绍兴街头,一位阿姨坚持要教我“干菜焖肉”的做法……
城市背后的人是一座城市真正的力量。拍摄城市时,“陌生人”总能给我们莫大的启发。
今年,《容我想想》马上5岁了。我时常问自己,“容我想想”,想的是什么?5年探索,答案渐渐清晰——想的是年轻人喜爱的热点,想的是有趣贴切的表达,想的是讲好人们生活中的温暖。
这篇稿件,小编们绞尽脑汁想了几个标题,你喜欢哪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