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0岁的父亲,她找了56年

2025-04-10 15:20:52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
【字号: 打印

  56年前,解放军战士蒋必清在一次追击不法分子的战斗中壮烈牺牲。56年后,遗孤蒋华英决定前往昌都为父扫墓。两周时间,第一眼TV-华龙网团队全程跟拍寻亲过程。

  参与报道的记者羊华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经历体会。

  本栏目长期征稿,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20岁的父亲,她找了56年

  本文作者:羊华

  1969年,蒋必清从重庆潼南老家辞别孕妻,赴西藏昌都服役。他在一次打击不法分子的战役中不幸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20岁。

  56年来,女儿蒋华英一直在寻找父亲。一年多前,她终于得知父亲的准确下落——昌都洛隆县烈士陵园。在渝藏两地政府及媒体帮助下,今年清明,蒋华英夫妇出发赶往陵园,为蒋必清烈士扫墓。

  我们与蒋华英夫妇取得联系,与他们一同踏上雪域高原,重走蒋必清烈士的英雄路。

  (一)

  3月,昌都所在的高海拔地区仍是银装素裹。

  连日大雪导致昌都邦达机场关闭,航班一再改签,蒋华英很焦急。我们一行人甚至动了开车千里赴藏的念头,又因大雪封路作罢。

  3月23日,连续等待一周后,大家终于坐上了飞往昌都的航班。

  邦达机场海拔4334米,一下飞机,我们明显感到呼吸困难。缺氧状态下,几位同事搬着沉重的摄影装备,从机场到车上走了百十米,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蒋华英的高反尤为明显,虽然氧气瓶不离手,但她还是努力调整为“微笑模式”。我们都知道,她不想让大家担心。

  从小,蒋华英就开始寻找蒋必清的下落。只有名字却没有面容的父亲,常常出现在梦里。

  1969年,蒋必清离家前往西藏,不仅没有看到女儿出生,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这为蒋华英寻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转机出现在一年多前,昌都洛隆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网上发起“为173位烈士寻亲”公益行动,蒋必清的名字位列其中。很快,重庆市潼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打电话告知蒋华英:“你爸爸找到了!在洛隆县烈士陵园。”

  蒋华英喜极而泣——喜的是终于有了确切消息,泣的是父亲长眠在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那得多孤单……

  一个坚定的想法浮现在她心中:2025年清明,一定要去给父亲扫墓。

  (二)

  3月24日,车队行进在雪域高原,途经多个海拔4500米以上垭口。雪山洁白、氧气稀薄,每次停车拍摄采访,大家走路说话都很“沉”。氧气罐成为工作“标配”。

  次日一早,蒋华英在丈夫搀扶下,步履沉重地走进洛隆县烈士陵园。“扑通!”她跪在蒋必清墓前。

  “爸爸,56年了,我终于找到你了”“爸爸,我给你带来了老家潼南的特产”“爸爸,女儿好想和你摆一摆龙门阵”……蒋华英积压了56年的思父之情,此刻如洪水决堤般倾泻而下。

  “爸爸,你好好看看她嘛,这是你女儿,她一直都在想你找你。”蒋华英丈夫也在一旁泣不成声。他缓缓从背包里拿出家乡的特产和酒,一一供在墓前,随后倒上酒,向从未谋面的岳父敬酒。

  为了记录这感人一幕,摄像记者或全程蹲在地上拍摄,或持稳定器贴近跟拍,坚持了一个半小时。

  谈及迟来的寻亲,洛隆县相关负责人透露,早年因高原地区通讯不发达、很多烈士信息不准确,导致在昌都地区牺牲的人民子弟兵,与远方的亲人失去了联系。

  直到2023年,洛隆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整理烈士档案时发现:173位烈士,有的身份信息完整,但未与家乡对接上;有的信息不准确,需要重新核验;有的则是无名烈士。其中,49位烈士是重庆籍。为了对烈士负责,对历史有个交代,洛隆县面向全国发起了“为173位烈士寻亲”的公益行动,重庆更是寻亲的重点。

  “在渝藏两地政府部门的努力下,49位重庆籍烈士中,有44位已经找到了亲属。”洛隆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爸爸,看到好多跟你一样为了西藏和平而献身的烈士,你们都很伟大,能够安葬在一起,我也就放心了。”蒋华英说道。

  (三)

  蒋华英上完坟,又踏上新旅途——重温父亲战斗的足迹。

  翻越4810米的垭口后,我们来到边坝县扎布村。当地干部早已等候在村口,藏族老人索朗顿丁向蒋华英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索朗顿丁回忆起蒋必清牺牲的场景:当时还是放牛娃的他,在清晨听到枪响。解放军战士打了照明弹后,兵分两路从山上包抄下来,向不法分子发起进攻。

  “战斗很激烈,解放军战士当场牺牲了好几个,其中就包括你的父亲蒋必清。”村干部语气沉重。

  “解放军没来之前,人们的生活就跟牛马一样,经常挨棍子打;解放军来了之后,人民当家做主了, 有了自己的房子,过上了很好的生活。”索朗顿丁说。

  得知索朗顿丁的家就在战斗遗址旁边,蒋华英决定上去看看。

  “海拔有点高,真要去吗?”

  “没关系,我想在父亲最后战斗的地方走一走,他当年从潼南来到这里,全靠两条腿,我也没那么娇气。”

  天色渐晚,我们扛着“长枪短炮”和补光灯,与蒋华英一起登山。

  她在战斗遗址驻足很久,任由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她沉思片刻说道:“父亲是为了保卫西藏、让藏族同胞过上好日子牺牲的,我认为他的死很伟大,很值得!”

  高原上的风和冰雪,时常“覆盖”在战斗遗址上。当地人在山包上“绘制”了硕大的五星红旗壁画,纪念牺牲在此的解放军战士。

  从千里寻亲到重温足迹,蒋华英觉得:尽管父亲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他的形象更清晰了。

  这篇稿件,小编们绞尽脑汁想了几个标题,你喜欢哪个呢?

 

责任编辑: 杨涵

关于我们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1002963

Copyright 2007 - 2025 www.zgj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记协网

京ICP备0701805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9503

关于我们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1002963

Copyright 2007 - 2025 www.zgj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版权所有:中国记协网

京ICP备0701805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