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以系统性变革实现智能化传播——以技术之“智” 赋能量之“正”

2025-04-15 15:42:35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央视网微短剧《国旗飘扬75年!AI重现首位旗手时空之旅》,用AI重现天安门首位旗手胡其俊26年来升国旗的生动场景。

  资料图片

  快手科技与广西广播电视台合作的《漓江神话》,以AIGC技术重构影视创作流程,将漓江山水的自然之美转化为充满想象力的数字叙事,探索人机协同的影视工业化新路径。

  当先贤大德穿越时空开启对话,当普通网民在“数字魔镜”中一键换装,当沉睡的文物“活”起来……网络传播与人工智能的相互赋能,是正能量与硬科技的双向奔赴。在由中央网信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网信委主办的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与会嘉宾代表围绕进一步激发网络媒体创新创造活力,拓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的新路径,推动算法向上向善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讨论,并展现了网络媒体在技术革新与价值引领中的探索实践,为新时代网络内容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凝聚正能量:主流价值传播新范式

  论坛以“牵挂”“如愿”“温暖”“逐梦”“传承”五大主题为脉络,通过艺术化表达、技术化赋能、场景化呈现,系统总结了2024年网络内容正能量建设成效,一批爆款产品的“剧中人”来到开幕式现场,一批潜心耕耘的“幕后者”走到台前,展现活力奔涌、昂扬前行的中国。

  例如,2024年5月,广东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塌方灾害。在路中间“舍命一跪”,从死神手中抢回多条鲜活生命的黄建度,来到了开幕式现场,回忆起当时的惊险场景,他的义举获得了现场热烈掌声;支教老师李桂枝,真情讲述扎根新疆且末的故事,成了一名“大风刮不走的老师”。如今,李桂枝的母校河北保定学院一代代的支教老师来到且末,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漠、走进大学,成为建设祖国的新生力量。

  这些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背后的故事,讲述那些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正能量”和“大流量”如何实现双向奔赴,展现出社会温暖与时代进步。作为内容的载体,在推动“正能量”和“大流量”双向奔赴,共建精神“同心圆”中,各互联网平台纷纷推出计划,助力正能量内容传播。

  例如,腾讯推出腾讯正能量璀璨计划,结合公司社交资讯、公益、AI等多项业务能力,在非遗技艺、凡人善举等多领域持续打造多元化、高品质的精品正能量内容,同时将开展AI歌曲创作大赛;快手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打造直播项目快说经济,邀请行业专家携手财经达人一同走进快手演播间,以访谈互动的形式,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解读经济热点和趋势,凝聚向上向好的发展共识,一起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微博发起#240小时打卡千年中国#主题活动,邀请全球网友旅拍共创,一起领略中国古老建筑和现代地标,感受真实中国的魅力与温度,见证中国的历史与现代如何交相辉映,探索这片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一同书写属于大家的中国记忆;哔哩哔哩将致力于打造青春守望者主题网络思政课平台,用新时代语态探索大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引领广大青年用心感悟真理的光辉美丽,用情传承民族的文化血脉,用脚丈量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书写强国有我、不负韶华的青春华章。

  小红书发布了小红村点亮计划,以乡村为主题,展现如在小院里种满鲜花、在沙漠中开咖啡馆与大自然对话等鲜活的中国图景,让广大网民、国际友人在自然中感受中国乡村的魅力,让世界看见中国乡村的无限可能,让主流舆论、主流价值、主流文化持续巩固壮大。

  人机共创:AI重构文化表达与内容生产

  “大家好,我是‘智音’,很荣幸担任AI管弦乐《欢迎》的指挥。”身着壮族服饰的机器人“智音”指挥演奏,成为全场焦点。该作品通过算法生成旋律,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展现了AI在艺术创作中的突破性应用。

  在网络世界,传统文化正经历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深刻变革。以AI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助力高效实现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不断重构文化表达。

  历史影像动态修复技术沉浸式再现历史场景,让抗美援朝老战士重现青春容颜;文物数字化活化技术复原文物,让网民与文物穿越千年对话……科技的介入,让过去的老故事变成新记忆。

  人民网的《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借助AI技术构建数字形象,让两位先哲通过微信视频通话、携手同游的场景,讲述了东西方思想的和而不同,生动诠释了文明互鉴,全网曝光量超1亿。

  央视网的微短剧《国旗飘扬75年!AI重现首位旗手时空之旅》,用AI重现天安门首位旗手胡其俊26年来升国旗的生动场景。胡其俊的儿子胡克军看着屏幕上父亲熟练地挥臂展旗,心中那份与国旗的特殊记忆再次被唤起,感受到了AI技术带来的巨大情感力量。

  人民网和中国传媒大学合作项目《红色云展厅》通过智慧升级,借助AI技术让抗战文物焕发新生,让历史“活”了起来,红色文物也“开口说话”。

  在与会嘉宾看来,互联网技术让传统传播模式迸发新的生机,AI不仅重构文化表达,而且赋能内容生产全流程,将使互联网传播行业焕发新的光彩。

  如新华社展示了“采编助手”智能辅助内容生产的全流程解决方案,从数据抓取、素材整合到稿件生成,为新闻生产注入高效能数字引擎;百度文库《自由画布》应用化身“数字时代的壮锦背带”,让用户的创意灵感在数字画布上实现自由拖拽。

  快手科技与广西广播电视台合作的《漓江神话》,以AIGC技术重构影视创作流程,将漓江山水的自然之美转化为充满想象力的数字叙事,探索人机协同的影视工业化新路径;商汤科技推出“钱学森的AI课”,通过数字人技术还原科学家的音容笑貌,让老一辈的科研精神在智能时代实现“沉浸式传承”,为青少年上了一堂跨越时空的“科技思政课”。

  从机器人指挥交响乐到“复活”历史,从创意玩出“花”到AI赋能内容创作,这场大会让各界看到AI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会讲故事、懂情感、有温度的“创作力担当”。当人机共创撞上正能量的主旋律,每一帧都是“未来已来”的模样。

  “实践证明,AI不仅是新兴的技术工具,也是正能量网络传播的新载体、新动能。”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王江认为,展望未来,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相互交融,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新活力,期待与各界多交流合作,共同拥抱AI赋能正能量网络传播的崭新未来。

 算法治理:从“流量至上”到“价值优先”

  算法是赋能网络媒体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AI赋能网络媒体智能发展的同时,也潜藏传播失真失信、“信息茧房”等风险,其治理问题成为论坛焦点。

  “如果没有算法,我们很难在一天内帮助200万骑手,为近7000万用户提供配送服务。在高峰期的时候,每分钟有几十万订单,要通过算法来完成匹配。”美团副总裁陈荣凯说,算法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不能只追求效率,要更多地考虑综合平衡。

  作为平台发展的技术支持手段,算法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便捷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算法也让亿万信息与复杂需求更快地精准匹配,悄然重构数字世界的运行逻辑。

  快手科技联合创始人杨远熙表示,算法的发展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保障其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快手公开热搜排序规则,并通过趣味视频、智能客服等渠道向用户普及算法逻辑,确保透明可监督;平台上线“个性化推荐管理面板”,用户可自主调节内容偏好,并通过实时反馈机制帮助算法优化,赋予用户选择权。

  在阿里巴巴集团安全总裁钱磊看来,要充分考虑数字社会中的人—机关系,以人为本,将人作为中心,让算法做到尊重人、不伤害,需要看到那些容易被算法忽视、被技术边缘化的人群,要让算法学会包容、作出改变,尊重不同群体的特殊诉求,并帮助他们获得更好发展。

  如何让算法做到尊重人、不伤害?

  “算法很像我们做菜时放的盐,如果盐加多了,它显然会伤身体。”腾讯公司副总裁陈勇表示,腾讯将建立算法“防火墙”,陆续构建更丰富的“破茧”功能矩阵,并提供用户指引,包括便捷关闭个性化推荐、“不感兴趣”的负反馈、内容多样性综合评估和推荐类目自定义等多种能力,通过算法迭代和体验优化的双支点,让用户找得到、用得上、有实效,确保用户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健康、多样。

  “京东设立算法合规审查机制,对算法模型进行多维度偏见检测,并持续优化训练数据与决策逻辑。”京东集团副总裁王冠之介绍,在商品推荐、流量分配等场景中,通过动态评估与调整,避免因数据偏差导致的不公,确保不同群体用户享有平等权益。微博首席执行官王高飞表示,微博创建“媒体共建”机制,让更多媒体正能量话题登上热搜榜,并提供更多流量加持。除原创、首发、和“暖”标外,微博将“辟谣”“主题宣传”“官方回应”等标签开放给媒体,并根据媒体做的标注,会对相关原创内容加权推荐。

  “要真正实现算法的向上和向善,需要回到算法的原理和生效机制源头去持续改进。”抖音总裁韩尚佑说,让算法更可控、更透明,需要产品提供明确交互功能,用户的主动参与、创作者的信任和坚持、算法的精准计算、模型和数据的正向循环及平台的坚定导向,共同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态。

  (作者伍永志系广西日报社时政部记者)

责任编辑: 普韵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