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风没多大,声势有必要这么大吗?

2025-04-16 08:40:37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
【字号: 打印

  过去几天,华北大风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4月10日,中央气象台、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大风橙色预警,这是近十年北京首个全市大风橙色预警信号。中国气象报记者李悦在中央气象台经历了本轮天气过程从预报到横扫华北地区的全过程。她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经历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 | 风没多大,声势有必要这么大吗?

  本文作者:李悦

  中央气象台预报,4月11日至13日,受较强冷空气和气旋共同影响,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和暴雨天气,西北地区、内蒙古等地将出现沙尘天气。

  随着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出,“风”的热度越来越高。

  作为一名气象记者,我在中央气象台经历了“风”从预报预警到横扫华北地区的全过程,也见证了中国特色防灾减灾机制下全社会联动应对的举措成效。

  (一)

  4月10日,中央气象台、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大风橙色预警。

  这是近十年北京首个全市大风橙色预警信号,也是中央气象台自2023年起海陆大风融合预报预警业务后,发布的首个最高级别大风预警。华北多地气象部门也纷纷发布大风预警。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三级应急响应。

  当天下午,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组织来自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以及北京等地气象部门专家和来自数十家媒体的记者召开线上通气会。

  这不是我第一次参加线上通气会,但北方大风成为会议“主角”还是第一次见。

  一时间,各大媒体关于“风”的报道席卷朋友圈。

  随着手机防灾提示不断刷新,微信上朋友在问、地铁上路人在聊、网上的话题在持续——“大风真的会来吗?有多大?”“周末还能出门吗?”“怎么应对极端大风天气?”

  面对朋友的询问,我回复:“会来,很大,少出门。”

  彼时,“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正发挥作用:

  景区停运室外游乐设施,公园部分区域临时封闭,机场部分航班取消或延误,中小学调整周五放学时间,商场免费开放地下停车场供公众停放,不少单位组织员工提前下班,物业给窗户贴上“米”字胶带……

  11日傍晚,正在值班的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点开最新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实况,提示我们:大风刮过内蒙古、河北,将如期抵达北京。

  而整个北京城,已然做好准备。

  (二)

  12日一早,我便来到中央气象台,和同事一起将最新天气状况和专家解读同步到后方。

  安静、有序,是我对这里最直观的感觉。

  应急响应启动后,中央气象台及时调度应急首席和应急副首席,24小时不间断轮岗值守。一边是预报员在紧盯实况、更新预报、制作材料,一边是首席预报员接受直播采访。

  在这里,只需拿起遥控一按,大屏幕便会呈现最新实况图。

图片

  4月12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接受央视记者直播采访。李悦拍摄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次冷空气大风由尺度系统造成,可预见期相对较长,留给预报员“备战”时间相对充分。

  但预报员面临的压力也不小。放眼全国,暴雪、大风、暴雨和强对流等同时“登场”,要准确、综合研判整体天气形势并不容易。

  好在科技为预报员的研判提供强劲辅助——

  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监测更加无死角;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体系,构建全球智能预报业务体系,实现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更新迭代,预警信息达82种,1分钟内送达政府、部门、行业相关责任人……

  在风云气象卫星、气象观测站网监测信息的高效共享下,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织就一张大网,全力以赴应对本轮天气过程。

  (三)

  12日午后,北京大风强度攀升至最猛烈级别。一阵又一阵的狂风拍打着树叶、窗户,在楼宇间穿梭、盘旋。

  下午,我带着准备好的问题找到预报员们。

  “本次大风分布情况如何?风力最强的地方在哪里?”

  “达到7级的站有148个,达到8—9级的站325个,达到10—11级的站有40多个。”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翟亮介绍,最大阵风风速出现在门头沟区妙峰山镇高山玫瑰园,为45.2米每秒,达到14级。

  “14级的风出现了,但感觉风也没多大啊?”

  “冷空气大风一般以阵性大风为主,并不是一整天都有这么大的风,而是在某一瞬间突然达到十几级。”马学款举例,北京北部和西部山区最大阵风11至13级,平原地区最大阵风9至11级,平均风力大约6级左右,因此城区公众直观感受风不会一直很大。

  “那还有必要这么‘声势浩大’地预报预警吗?”

  “有必要。”符娇兰神情严肃,“这次大风过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具有一定极端性。面对灾害可能引发的危险,我们应该尽可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必要让老百姓知道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有备无患,也是公众对待这次天气过程的态度。

  手机点开气象部门联动的大风直播间,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尹炤寅正在向网友科普天气知识,并回答网友问题。

  他说:“这次感受最深的就是公众都很配合,我们一发预报预警都非常重视。”

  而大风的危险也在一天后得到验证——

  12日上午,北京市房山区阎村镇焦庄工业区厂房彩钢顶被风吹翻,造成S326大件路K6+000区域双向道路阻断。

  截至12日15时,北京全市园林部门累计出动巡查抢险人员21956人次,车辆2607台次,倒伏树木843棵、折枝2572处、压车30辆、压线8处、压房6处,堵路16处。

  让防灾更科学,让公众更理解,这是气象部门不断努力的方向。

  风,仍在继续,气象工作者的守望也在继续……

图片

  4月12日,被风吹散车罩的汽车。李悦拍摄

图片

责任编辑: 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