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蘭海燕

2022-11-01 10:45 | 來源: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蘭海燕同志事跡材料

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創(chuàng)新的新聞人

  蘭海燕同志現(xiàn)任工人日報編委、國內新聞部主任,高級編輯。他以做一名黨的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為追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推出了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新聞作品;多次牽頭組織重大主題采訪,組織參加典型報道、突發(fā)事件報道,5次擔任全國兩會報道組長;10多年像釘子一樣釘在夜班,確保報紙無差錯、能出彩。其作品7次獲得中國新聞獎,6次獲得中國人大新聞獎,帶領部門獲全國新聞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17年在中國記協(xié)國內部和中國行業(yè)報協(xié)會舉辦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培訓班”上,作為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者代表,他做了獲獎作品采編的專題報告。

  一、堅持“內容才是目的”的傳播理念,采編深刻反映時代價值的新聞作品

  讓新聞作品體現(xiàn)黨的主張,在促進思想解放、推動社會進步中發(fā)揮作用、彰顯價值,是蘭海燕的努力方向。他常說,作為一名新聞人,除了傳遞信息,還要努力實現(xiàn)思想的傳播,不斷推動價值選擇、制度構建契合時代要求。董陽、宿青平一組報道正體現(xiàn)了這一思考。

  上世紀九十年代,深化改革潮涌華夏,但一些深層觀念、制度藩籬也禁錮著人們的頭腦。1998年5月,湖北黃石市河口鎮(zhèn)黨委書記董陽整治吃喝風、清理“混混干部”,上任11個月即遭圍攻;這年下半年,山西侯馬市委副書記宿青平在黨代會上落選。宿青平工作中勇于改革,卻也因此得罪了不少干部。蘭海燕采寫長篇通訊《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干部》《一位市委副書記調離的背后》,圍繞董陽、宿青平現(xiàn)象,在工人日報策劃組織了18期討論,編發(fā)稿件57篇,收到讀者來信1200多封,推動形成一場持續(xù)半年的思想解放大討論,提出從制度層面保障“讓改革者有為有位”等重大課題,引發(fā)廣泛社會反響。

  針對“姓公姓私”的爭論,他專訪了因推進國企改革而被稱為“陳賣光”“陳送光”的山東菏澤地區(qū)行署專員陳光,長篇通訊《沖破藩籬》引起思想界關注;編輯的作品《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提出干部轉變作風到現(xiàn)場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信訪新路徑,獲得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二、在對普通職工健康甚至生命權的敬畏與尊重中,發(fā)出有關社會普遍價值的呼喚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工人階級的主體地位。曾有一段時間,社會上出現(xiàn)弱化工人地位甚至漠視職工生命的極端個案。從2005年擔任要聞部副主任起,他即在編輯策劃中關注下井礦工能否再次行走在陽光下、如何讓塵肺病職工自由地呼吸。

  彼時,礦難頻發(fā)。2005年9月,國務院公布《關于預防煤礦生產(chǎn)安全事故的特別規(guī)定》。他隨即在一版開欄“國務院《特別規(guī)定》施行之后”,編發(fā)報道30余篇,直擊“官煤勾結”,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2005年11月,七臺河東風煤礦發(fā)生死亡171人的特別重大事故,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11名責任人移送司法。兩年后當時任國家安監(jiān)總局局長的李毅中到當?shù)貦z查時,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一決定并未落實。蘭海燕與現(xiàn)場記者溝通后,圍繞要凸顯對職工生命的敬畏這一思想,敲定報道主題,以《171名礦工遇難兩周年祭日臨近 李毅中質疑:為何還沒人被究刑責?》為題將消息編發(fā)在一版。見報當日即上了熱點網(wǎng)站首頁,網(wǎng)民跟帖2000多條,相關責任人終被追究。報道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針對勞動者不同時期的期盼,他多次組織報道發(fā)聲。2010年全國兩會時,他帶領記者采訪5位一線工人代表,形成《職工收入增長提速不能一拖再拖》的報道,并開欄《5位一線工人代表“生活壓力賬本”追蹤》,在兩會上引發(fā)熱烈討論。當全國著名勞模許振超看到報道中“公交司機張鳳霞代表穿著有破洞的襪子上兩會”時,發(fā)出“一個有關價值的追問——我們究竟該如何體現(xiàn)尊重勞動?”這組報道獲得中國新聞獎三等獎。2018年在產(chǎn)業(yè)升級的背景下,針對技術崗位難留人問題,他采寫《聚焦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系列,獲得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三、多次牽頭組織重大主題報道,在踐行“四力”中讓報道抵達用戶內心

  2017年以來,蘭海燕牽頭組織了工人日報“新春走基層”,“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等10次重大主題報道。其中僅“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他就派出采編人員108人次,采訪37個(次)省區(qū)市,在一版編發(fā)稿件130多篇,融媒體作品上千件,形成強大聲勢。

  為讓每次采訪都能突出主題,他都先行進行整體策劃。在“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采訪之初,他即選取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70個紅色革命紀念地,設計“講歷史、講故事、講精神傳承、講當下成就”的報道思路,采編人員據(jù)此在現(xiàn)場講述精神賡續(xù)的生動故事。

  為實現(xiàn)主題報道“合目的”,他尤其注重審美傳播,達到與用戶“美美與共”的情感共鳴。2017年“新春走基層”主題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一對鐵路職工家中的“留言本”及上千條留言,這是他們因值乘不同列車難得見面而形成的特殊交流方式。蘭海燕與記者反復溝通,確定了把職工犧牲春節(jié)假期保春運的工作報道,變成通過“最美留言”講述平凡人愛情故事的報道思路。12本日記、6800條留言、24萬字,通訊《“見字如面”23年》成為主題報道中“講好中國故事”的案例,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此外,他在主題報道中運用的“邊采邊評”“邊采邊播”等融合傳播方式,讓用戶在線“云思”“云游”,被《三項學習教育通訊》介紹經(jīng)驗。

  四、滿懷激情、勤勉盡責,像釘子一樣釘在夜班、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

  每逢大事主動擔當,不講條件不懼困難,創(chuàng)造性開展工作,這是同事們對蘭海燕的評價。他多次組織抗洪搶險、抗震救災等突發(fā)事件報道和重大典型報道,作品《地震孤兒的10年回家路》獲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在5次擔任全國兩會報道組長期間,他曾累成斑禿、打激素控制痛風一瘸一拐上會;在黨的十九大報道中,他與記者討論選題,策劃9篇重頭報道;建黨百年報道中,他主導《百年盛典》特刊獲業(yè)界好評。

  用戶在哪里,輿論陣地就要在哪里。近年來,他把深度融合升華為一種職業(yè)價值觀,帶領部門三次試點推進報紙改版,推動部門全員上客戶端辦頻道,創(chuàng)辦公眾號、短視頻,用最恰切的方式讓新聞抵達用戶。

  從業(yè)36年,他始終為黨的新聞事業(yè)奮斗著。在要聞部工作的9年里,他像釘子一樣釘在夜班,確保報紙頭版零事故,部門獲得全國新聞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17年擔任編委后,又輪值工人日報大夜班,即使在2018年腦血管病出院后,依然懷揣藥物,繼續(xù)堅守著、努力著、創(chuàng)造著。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責任編輯: 張澤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