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鄧金木

2024-10-30 14:48 | 來源: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滬明往事

  (字幕:福建省三明市)

  這座福建山區(qū)最為繁忙的路口,往來的人流車流常常會 突然被打斷。有時,間隔10分鐘;有時,間隔一個多小時。

  這是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鐵路穿城而過的城市?;疖図樦?鷹廈鐵路,緩慢地穿行于高樓之中,穿行于沙溪河畔,穿行 在人潮如織的道口,穿行在這座城市60 多年的血脈里。那 些深埋在人們心中的記憶,在火車的汽笛聲中呼嘯而來。

  第一集 城市的誕生

  1958,是一個值得被記住的年份。

  一個老火車頭,一座老煉鋼爐,紅磚砌成的老廠房被賦 予了新的靈魂。三明市1958 工業(yè)記憶館,成為這座城市的 新坐標。它不僅僅是地理坐標,更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坐標。

  這是一座誕生在共和國搖籃里,因工業(yè)而建、因工業(yè)而 興的年輕的城市。

  收集來的老照片、老物件被擺放在一起,人們正忙著為 這座城市的記憶添加上自己的注解。

  往事并不如煙,每張老照片、每個老物件背后,都有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一個難以割舍的情懷。這些記憶碎片就 像一枚枚勛章,構(gòu)建起一座城市從誕生到興起的波瀾壯闊的 精神長廊。

  “小小三元縣,三家豆腐店,城里磨豆腐,城外聽得見?!?這首歌謠是1957年時三明的生動寫照。彼時的三明,還是 一個由三元和明溪合并起來的福建山區(qū)小縣城。那一年的4 月 1 2 日,鷹廈鐵路通車,給小小三明縣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催生這座城市的神奇力量,就像呼嘯前行的列車,驚天動地,勢不可擋!

  這是以移山填海的精神開辟出來的福建省第一條出省 鐵路,對東南部、對福建都有著非常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鷹廈 鐵路,北起江西省鷹潭縣;南面,鐵路的另一端,海堤剛建 成不久,把廈門這座孤島與大陸相連。時任廈門市委書記、 市長的張維茲,也是廈門海堤工程指揮部的主任。當人們歡 呼著,看著火車通過海堤駛出廈門島時,很少有人知道,這 位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在廈門海堤建設(shè)中做出突出 貢獻的山東漢子,在等一個機會實現(xiàn)他心中的另一個夢想。

  老人叫余震岳,已年過九旬。他是隨著解放軍華東軍區(qū) 南下服務(wù)團,從上海來到福建的。到福建時剛剛18歲。盡 管報名時,他想著來福建建設(shè)兩三年再回去。但顯然,八閩 大地已經(jīng)成為他一輩子扎根的地方。

  1949年6月,解放的號角吹響,急需大量干部南下組建 政權(quán),上海市學聯(lián)召開動員大會動員青年南下干革命,報名 十分踴躍。經(jīng)考核審查,最終隨南下服務(wù)團入閩的有兩千多人。

  【同期聲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曾任三明市委書 記袁啟彤】《解放日報》刊登了上海知識青年隨軍南下服務(wù) 團招生通告,十多天報名人數(shù)就達到7500余人,最后錄取 了4906名,其中分配給南下服務(wù)團的是2150人……實際入 伍的是2334人。

  這支由上海青年學生、工人為主組成的生力軍,和福建 人民一道,為創(chuàng)建和鞏固新生政權(quán)立下了功勛。作為枕戈待 旦的前線,上世紀50年代的福建,“手無寸鋼”,工業(yè)基礎(chǔ) 非常薄弱。

  (梁靈光采訪資料:福建因為臺澎金馬還沒有解放,所 以中央國務(wù)院計劃委員會干部都認為福建是前線,過了武夷 山他就很緊張了,因此大家都不來福建投資。說你現(xiàn)在還在 打仗嗎,談什么建設(shè)呢。)

  上海,則是中國重要的老工業(yè)基地,工業(yè)起步早,發(fā)展 快。支援全國,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shè)時期中央交給上海的 一項重大戰(zhàn)略任務(wù)。

  【同期聲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二處處長張勵】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對上海的要求一個就是要發(fā)展自身,就是把自身的經(jīng)濟搞好。另外就是在發(fā)展自身的同時,也要 更好地發(fā)揮優(yōu)勢來支援這個全國各地的發(fā)展。其實從1949 年6月份的時候,當時擔任中財委主任陳云同志,他對上海 就提出了一個口號,叫“全國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國”。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50年到1958年,上海動員赴外地參 加工農(nóng)業(yè)建設(shè)的勞動者共計150萬人以上,支援各地的機器 設(shè)備、工業(yè)品、原材料更是不計其數(shù)。

  隨著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推進,1957年春,中央提出 各省都要有自己的大中型化肥廠和必須因地制宜建立自己 的中小型鋼鐵廠的設(shè)想。

  (梁靈光采訪資料:1957年,國家化工部確定在我們福 建辦一個四萬噸石灰氮的化肥廠,這么一個項目。冶金部也 想發(fā)展一些中小型的鋼鐵工業(yè),也打算在福建建立一個十萬 噸鐵五萬噸鋼的小型鋼鐵廠。這兩個項目在福建當然已經(jīng)算 大項目了,在全國算小項目,在福建算大項目了。所以我們 省委很重視。當初這兩個廠擺在什么地方?因為臺灣沒有解 放,所以福州、廈門、泉州、漳州沿海一線不適合辦重工業(yè), 辦大一點項目。那時候我們確定把這個項目擺到山區(qū)、擺到 鷹廈線沿線去。)

  1958年1月10日,《福建日報》刊登了一幅漫畫,“開 發(fā)山區(qū),以廠帶市”的設(shè)想被提了出來。把工廠建在山區(qū),既可以將沿海密集的人口疏散到內(nèi)地,又可以帶動山區(qū)新城 鎮(zhèn)的建設(shè)。福建省委隨即成立了選址小組,沿著鷹廈鐵路線 進行勘察選址。首選廠址就鎖定在三明梅列。

  【同期聲福建省委黨史方志辦研究二處處長楊占城】: 就是當時古田溪(水電站)一期工程已經(jīng)完成了,那這個古 田溪(水電站)就離三明梅列也就150公里。如果全部投產(chǎn) 了,那可以滿足三明整個地區(qū)的基本用電要求。礦產(chǎn)資源呢, 無煙煤,還有鐵礦石,一個是在龍巖,一個是在漳平跟安溪,都是在鷹廈鐵路沿線。

  這張珍貴的三明縣廠址布局圖,是當年選址小組在第二 次勘察結(jié)束后,正式提交給福建省委的。它以三明列西作為 鋼鐵廠和化肥廠聯(lián)合廠址。那時的三明,城鎮(zhèn)人口六千多人, 工業(yè)產(chǎn)值只有二百多萬元。

  三明,就這樣被推向波瀾壯闊的時代舞臺。

  1958年的春節(jié),比往年來得都要遲一些。這個山區(qū)小縣 里,依舊爆竹聲聲,但人們從這年味里,彷佛聽出一種迫不 及待的感覺。春天就要來了!

  在省會福州,春節(jié)假期還沒結(jié)束。省直機關(guān)各部門的主 要負責人就接到通知,要在省委大樓會議室開一個短會。會 議內(nèi)容就是關(guān)于工業(yè)基地的籌建,要求各部門立即醞釀人選。

  很快,一封封調(diào)令,頻頻發(fā)往省直機關(guān)各部門、各地市。 (2022年8月福州)

  盡管已經(jīng)離開整整十年,張維茲的臥室依然是按他生前 的模樣擺放著。

  【同期聲張維茲的兒子張曉丁】對于生活上他從來不 講究,而且在這幾十年中他從沒有講過生活上任何的要求吧。

  【同期聲張維茲的兒子張曉丁】這是父親去世的追悼會 時,老同志給他送的一副挽聯(lián),海陽建政石島主政地雷戰(zhàn)殲 敵寇齊魯傳美名,下聯(lián)是廈門筑堤三明筑城湄洲灣獻謀猷海 西展宏圖。這副聯(lián)總結(jié)了爸爸這一生的工作和經(jīng)歷。

  1957年,剛剛參加完廈門海堤建設(shè)的張維茲,聽說省里 要建工業(yè)基地,便找到了當時分管工業(yè)的副省長梁靈光,提 出希望去搞工業(yè)的想法。廈門市委第一書記,主動請纓去籌 建化肥廠,很多人都不理解。

  【同期聲張維茲的兒子張曉丁】他在中學時代時,就 看到當時中國積貧積弱,非常落后。為什么我們老是被人家 欺負,被列強欺負,就是因為中國太落后。為什么落后?因 為我們中國沒有工業(yè),工業(yè)極其落后。所以他就在年輕的時 候,就抱有一個理想,就是工業(yè)救國。他馬上就向福建省委 要求到三明去搞工業(yè),這是一次機會,就是他可以實現(xiàn)他當 年那個理想的機會了。就這樣,張維茲帶著十幾個人,坐火車到達了梅列車站。

  深夜下火車,車站旁只有一個三個床位的小旅館,十幾個人 就這樣擠下。

  這是一群被信念、使命、理想照亮的人們!

  余震岳清楚地記得踏上三明的日子——1958年7月7日。 那一年,27歲的余震岳已經(jīng)在泉州晉江安了家,和妻子剛剛 有了第二個孩子。從廈門坐火車到三明,他帶上了所有的家 當:一根扁擔、兩個箱子、一個鐵皮桶。妻子抱著四個月的 女兒也一起跟來了。

  【同期聲原三明鋼鐵廠動力車間副主任余震岳】住的 地方都沒有啊,住的地方都沒有啊,好多都是住在肥料房啊, 什么油毛氈房子。吃的東西也沒有。

  【同期聲原三明鋼鐵廠職工王昌鸞】我當時都掉眼淚 了,和泉州一比,為什么來這里。他還批評我為什么沒有艱 苦奮斗的精神。

  【同期聲原三明鋼鐵廠動力車間副主任余震岳】白天 看不到城,三明就這樣,下雨天是水泥路,天好是揚灰路, 條件很艱苦很艱苦。

  1958年6月10日,三明工業(yè)基地破土動工。建設(shè)大軍 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有來自福建各地的民工、全國包括上 海來的工程技術(shù)人員、還有駐守閩南9128部隊兩千多名官 兵,連廈門大學中文系的二百多名師生也加入浩浩蕩蕩的建 設(shè)大軍。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十萬建設(shè)者會戰(zhàn)三明。這里,成為沸騰的建設(shè)工地。

  三明進行工業(yè)基地建設(shè),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沒有城市依 托。大批人員開進三明后,吃飯、住宿都成為大問題。為此, 建設(shè)者們上山砍毛竹割茅草,搭蓋草棚;開荒種菜、自力更生。

  那是極為艱苦卻是意氣風發(fā)的日子。建設(shè)者們把梯田層 疊、溝壑縱橫的山坡改造成平原。在幾乎沒有機械施工的條 件下,他們用鎬頭、簸箕、獨輪車搬掉了一座座大山,填平 了一條條溝壑。1958年8月到10月,光三鋼工地的建設(shè)者 們共完成土方量120萬立方米。

  三鋼是當時大會戰(zhàn)的重中之重。

  余震岳到三明報到后,被派到上海培訓。三個多月后, 他接到命令,回三明,元旦要出鋼。他所負責的動力車間, 水、電、風、氣,都是順利出鋼的保證。

  【同期聲原三明鋼鐵廠動力車間副主任余震岳】沒有水 管,買不到,什么鑄鐵管不要想,水泥管都弄不到,就搞木 頭做,沒有辦法,做水桶一樣的。一根根木頭去鋸成這么寬, 那是松木,中間有個槽鑲起來,可以做木桶一樣,用那個圓 形的,然后在外面再用鋼筋箍一下,就這樣子一節(jié)一節(jié)接過 來,從河邊一直接到三鋼廠里面,直徑900毫米。一路漏水

  啊,木頭管怎么行啊,那有水上來就行了。】

  隨著1959年元旦的逼近,三鋼煉鋼車間進入了緊張的準備階段。出鋼所需的32種原材料,千方百計地籌措到位。 三明建委領(lǐng)導(dǎo)和廣大職工一同守在現(xiàn)場,大家都在激動地等 待第一爐鋼的誕生。

  【同期聲原三明市委辦公室秘書林其?!繌埦S茲睡在 高爐旁邊了。大家都在看著,他盯在那邊。

  對于張維茲來說,這個時刻等待太久了。

  1958年12月31日晚,新廠房第一縷青煙冉冉升起。

  1959年1月2日11時,化鐵爐鼓風器開始轉(zhuǎn)動,為投產(chǎn)做最后的準備。

  1月2日18時,15噸生鐵陸續(xù)送入沖天爐,煉鋼正式開始。

  正當大家翹首以盼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

  【同期聲原三明鋼鐵廠動力車間副主任余震岳】爐頂 有個水箱,那個水箱不是標準的,是鐵皮鋼板焊起來。糟糕, 水的溫度很高,鋼板就上下鼓動,那鼓動不得了,那爐水(滲 透)出來(會)爆炸,會出大事故,爆炸。

  危急關(guān)頭,余震岳聽到有人喊他的名字。

  【同期聲原三明鋼鐵廠動力車間副主任余震岳】我抓 了一件雨衣套在頭上,就從轉(zhuǎn)爐邊上鐵梯爬上去,爬到爐頂 上去,一個手抓住上面那個橫梁,一個手去關(guān)水箱的閥門, 腳底下都是鋼花。我就這樣子一個人在上面。

  【同期聲原三明鋼鐵廠職工王昌鸞】他也沒有回來講,當時人家就有告訴我。我說我們要干這個工作覺得很光榮,

  覺得也擔心。

  【同期聲原三明鋼鐵廠動力車間副主任余震岳】我們 那時候都是這樣子,一起滿腔熱血。

  1959年1月3日凌晨,第一爐6噸鋼水傾瀉而出,結(jié)束 了福建“手無寸鋼”的歷史。

  這三份報紙分別是1959年1月4日、10月5日和10月 8日《三明日報》的頭版,刊載了三鋼元旦出鋼、國慶軋鋼 和出鐵的喜報。

  (三鋼老視頻原配音一段)

  就在三明如火如荼建設(shè)的同時,1958年,中央提出“全 國一盤棋”的思想,要求各地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和企業(yè)之 間,必須互相支援,先進的要幫助落后的,求得共同提高。

  這是1960年簽署的一份《福建省上海市協(xié)作協(xié)議書》, 明確上海市決定增產(chǎn)各種金屬切削機床二百臺支援福建省, 同時為福建加工汽輪發(fā)電機、蒸汽機、行車、鼓風機等各類 工業(yè)設(shè)備124臺,為福建省重點建設(shè)項目三明鋼鐵廠生產(chǎn)軋 機、平爐、焦爐等設(shè)備。

  【同期聲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二處處長張勵】 1959年2月份,當時上海市委是召開了工業(yè)會議,叫“市委 工業(yè)會議”,當時擔任國務(wù)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同志,他來到上海市就是參加了這次會議,那么在這次會議上,他也對上海提出了就是上海一定要在“全國一盤棋”的這個格局下積 極地發(fā)揮作用。他當時有一句話很有名的,他說,“你上海 不從全國一盤棋來考慮,上海的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工廠不 做到‘全國一盤棋’,那么會對全國會有很大的影響”。

  此時,全國各地都加快了地方工業(yè)建設(shè)的步伐,也都希 望上海等老工業(yè)基地能夠采取“連人帶馬”整體搬遷模式, 組織一部分工廠,進行成建制的支援。這也給了三明 這 個新興的工業(yè)基地帶來了希望。

  一座工業(yè)化城市的建設(shè),不能只有重工業(yè)。為了這事, 張維茲四處申請支援。1959年夏初,時任上海市委書記陳丕 顯到三明參觀煉鋼、煉鐵車間。站在三鋼的高爐旁,張維茲 趁機點起了“鴛鴦譜”。

  【同期聲張維茲的兒子張曉丁】他就先就指著這小伙子 跟陳丕顯說,你看我們這里的小伙子年輕力壯,很好,但是 不能讓他們打光棍兒嘛。就說你們上海能不能支援我們?nèi)?一些輕工業(yè),光有牛郎沒有織女不行。陳丕顯據(jù)說是在高爐 上當場就拍板同意,可以。

  1960年5月,國務(wù)院批準設(shè)立三明市,由張維茲擔任市 委第一書記兼市長。從建設(shè)一個工業(yè)基地,到建設(shè)一座城市, 在他心里,早已勾勒出三明未來的藍圖。

  在三明市檔案館,珍藏著一份1959年3月6日提交的 《三明城市總體規(guī)劃》,這是三明的第一份城市規(guī)劃藍圖,也是這座城市最初的印記。規(guī)劃一開始就介紹了三明城市的 地形:城市周圍高山,沙溪從中流過。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就是這種條帶狀城市的代表,以多瑙河為界,西岸是工業(yè)區(qū), 東岸是行政商業(yè)和文化中心。美麗的布達佩斯,六十多前, 點亮了三明城市建設(shè)決策者的靈感,并提供了值得參照的建 城模式。

  在這份為未來勾畫的藍圖中,依稀可見三明現(xiàn)在的樣子: 以沙溪河為核心,河西岸為工業(yè)區(qū),河東岸為行政區(qū)、生活 區(qū),兩岸修建幾座大橋,連通工業(yè)區(qū)、生活區(qū)的交通往來, 沿河修濱江大道,江濱辟為公園,三明已經(jīng)成為美麗的河谷 帶形的城市。

  (2022年7月1日)

  鮐背之年的余震岳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出門。這一天,老人提 出要去城關(guān)大橋看看。這是除列東大橋外,沙溪河上修建的 第二座大橋。

  (車上對話:今天我跟大橋的金婚紀念,五十年整整, 我跟老余說,我們也要弄個大紅花給它,給大橋,祝它金 婚……)

  五十年前的7月1日,余震岳就站在橋頭,指揮著城關(guān) 大橋通車。往昔的崢嶸歲月一幕幕地浮現(xiàn)在老人眼前。

  (車上同期:我們在三鋼時,就住這個白樓。原來食品廠就在這里,吃糠餅、買花生糖、鵝牌咖啡茶,這些年代都過去了。)

  (同期:五十年,機會難得……那是……走一走,拉著 手走,我們還沒拉著手走(走過)……你還不讓拉手。)

  如今,沙溪河畔,一座座大橋早已橫跨兩岸。它們就像 架起的鵲橋,連接著列西和列東,連接著歷史和現(xiàn)在,連接 著上海和三明,連接起人們的記憶。

  這座城市誕生之時,上海遷明企業(yè)的大幕也被拉開。18 家企業(yè)、成千上萬職工和家屬,他們順著鷹廈鐵路來到遠離 家鄉(xiāng)的地方,在這片熱土上唱響了無法忘懷的青春之歌。

  第二集 青山不老

  陳偉民一早到市中心的郵局,寄一封特別的信。

  (郵局工作人員:這么漂亮的信封啊!陳偉民:對,因 為今夫我夫人的生日,所以我寄給她,給她開心一下。郵局 工作人員:那你很有心啊!陳偉民:我夫人今天87歲生日。 郵局工作人員:蓋戳蓋這里嗎?陳偉民:對……87歲生日。)

  往年的這一天,陳偉民都要和老伴兒嚴林美一起下館子 吃碗面。但今天中午,他們要赴一場特殊的聚會——紀念上 海三星糖果廠遷廠62周年。

  (車上現(xiàn)場同期:本來2020年就要辦了,對……60周年,推遲了三年了,因為有新冠病毒感染的關(guān)系……推遲三 年。)

  主桌的座位,是留給1960年上海三星糖果廠遷到三明 的第一代職工。當年,從上海遷到三明的職工有一百多人。 如今,能到場的只有22個了。老友相見,有太多的感慨。

  還有專程從上海趕過來的。

  (飯店簽到現(xiàn)場:這是上海來的代表。)

  (飯店現(xiàn)場:這是我們老廠長,老廠長。)

  (飯店現(xiàn)場:老同志都坐好,老同志都坐下,坐好坐好。)

  原定十點半的聚會,卻遲遲未能開始。人們都在等待著 一位老人的出現(xiàn)。對于六十多年前的遷廠記憶,他是怎樣的 存在?今天的聚會他會到場嗎?

  上世紀50年代末,因工業(yè)“遍地開花”及遷散在滬人 口的需要,上海市委決定將部分輕紡工廠遷援工業(yè)基礎(chǔ)薄弱 的地區(qū),實現(xiàn)資金、設(shè)備、技術(shù)和人才的一次性轉(zhuǎn)移。作為 福建的工業(yè)基地,三明也成了上海支援的重點。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遷明往事中,有個名字不斷被人提起。 他叫侯水泉,今年84歲。在他生病前,常常有人來拜訪他,聽他講過去的事,講那崢嶸歲月的榮光。

  這段錄音錄自他生病前的兩個月。

  【錄音同期】侯水泉:我們遷廠是第一家,食品廠是第一家,沒有樣板。我們到三明來,我們當領(lǐng)導(dǎo)的先來看一下, 到底三明什么樣子。一看心里涼了一半,大橋,大橋沒有的, 都是浮橋,城關(guān)的大橋是浮橋。公共汽車,那時候從早上開, 開了到晚上五六點就關(guān)掉了,這個地方非常差勁。

  第一家遷到三明的上海工廠是上海三星糖果廠。侯水泉 那時也僅僅22歲。第一眼看到三明,這個年輕的支部書記 震驚了。沒有幾棟像樣的房子,四周雜草叢生,這哪里是一 個城市!實地考察,更是出乎他的意料,生活、生產(chǎn)等各方 面存在的困難,要比想象的大得多。

  回到上海,侯水泉召開了全廠職工大會,進行遷廠動員。 他如實介紹了三明的現(xiàn)狀,也著重強調(diào)了建設(shè)三明是一項光 榮的使命。在動員大會上,侯水泉帶頭表示,自己一家三代 六口人,包括父母、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孩子,將隨廠全部遷 入三明。他的表率作用起了效果,一百多名職工紛紛報名。 少數(shù)暫時思想不通的職工,也開始慢慢轉(zhuǎn)變。

  【錄音同期】侯水泉:我們黨員思想很簡單,黨指向哪里,我們就奔向哪里。而且要帶頭去,愉快地去。

  【陳偉民同期】沒聽說過三明,一點概念都沒有,根本 不了解,只曉得遷廠,但是話是這么講,去支援山區(qū),支援 小城市,那么“艱苦”兩個字有思想準備。

  (同期:1953年的對吧,結(jié)婚以前拍的,你這個時候還 是小姑娘,你看一下,梳了個小辮子……這張是結(jié)婚后的,結(jié)婚以后的。)

  1960年,27歲的陳偉民和24歲的嚴林美已經(jīng)有了兩個 兒子。在三星糖果廠咖啡茶車間工作的嚴林美,還是上海市 三八紅旗手。聽說妻子要隨廠搬遷,陳偉民震驚之余,做出 了決定。

  【同期聲原三明食品廠職工陳偉民】我也思想斗爭了很 久,差不多快一個多月以后,我下了狠心了,我說一輩子牛 郎織女是不行的。

  就這樣,陳偉民申請調(diào)入三星糖果廠,和妻子一起來到 三明。兩個大點的孩子留在了上海外婆家。直到外婆去世后, 才把孩子接來。

  這是陳偉民一家五口拍的第一張全家福,是為了紀念在

  三明團圓拍的。離遷廠搬家整整過了十個年頭。

  團圓,是每一個遠離故鄉(xiāng)的遷廠職工首先要面臨的問題。 為了聽兒子叫一聲“媽媽”,羅根美也等了整整十年。

  【同期聲原三明食品廠廣長兼黨支部副書記羅根美】我 們要聽黨的話,我們要到艱苦的地方去,就這樣的,就這個 思想指導(dǎo),沒有什么的。

  離開上海時,羅根美新婚還不到一個月。由于丈失所在單位不同意,他們只能過著牛郎織女的生活。

  【同期聲原三明食品廣廠長兼黨支部副書記羅根美】上 海來這邊天是黑的,晚上了,大概是9點左右了吧?;疖囅聛砗蟛皇且^浮橋嗎?這怎么搞的啦?怎么這個橋怎么會 動的?我說怎么……講是講橋,我說這個不是橋,是跳板。 這個房子也正在建設(shè),那個樓梯就是搬過來。我說這個樓梯 怎么上去?會晃動,浮的。不要緊,膽子大點你們上去,那 我們就上去了。我們一點都沒有什么怨言,都是這樣,我們 來,本身來參加建設(shè)的,不好計較。

  兒子出生不久后,也留在了上海。

  【同期聲原三明食品廠廠長兼黨支部副書記羅根美】所 以他這個孩子,他不叫我媽媽的。叫他叫,他不叫,給他吃 東西也沒用。心里想想,酸了,這個兒子不認娘的。等我1976 年回去,上午到的還是下午到的,我忘了。他放學回來了, 他放學回來一看到我,他就叫媽媽,就這樣子開始叫了,他 已經(jīng)十歲出頭了,十一二歲了,他才叫我聲“媽媽”。

  1960年3月,在侯水泉帶領(lǐng)下,上海三星糖果廠一百多 名職工由上海遷往三明,并很快投入新廠區(qū)建設(shè)、安裝設(shè)備、 生產(chǎn)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中,三星糖果廠更名為三明市食品廠。為了 盡快投入生產(chǎn),有的職工負責產(chǎn)品試驗;有的負責搭建簡易 食堂、臨時澡堂和廁所;有的負責機器維修、安裝、調(diào)試, 做好開工前的準備;還有的負責上山開荒造田、搭建豬欄、 種植瓜果蔬菜,改善職工生活。

  【同期聲原三明食品廠職工陳偉民】然后呢,就從(上 海)益民(食品)廠里面調(diào)了四個老師傅過來,專門做餅干的,因為這里只有糖果跟咖啡茶,那么餅干必須外面調(diào)進來, 這樣就配套了。糖果、餅干、咖啡茶,飲料、汽水,這些都 有了,全齊全了。

  經(jīng)過5個多月埋頭苦干,1960年8月初,三明食品廠全 面開始投入生產(chǎn),陸續(xù)生產(chǎn)出三十多個品種的糖果、餅干供 應(yīng)市場。不僅讓三明工業(yè)基地的建設(shè)者們吃到了三明自產(chǎn)的 食品,產(chǎn)品還遠銷到全國17個省市,成功打入了香港和東 南亞市場。

  一座城市總有些關(guān)于味道的記憶。三明,這座年輕的城 市,因為有了食品廠,空氣中濃濃的咖啡和餅干的香味留在 了人們的記憶中。

  從小跟著父母來到三明的周玉芳,后來也進了食品廠。 【同期聲原三明食品廠職工周玉芳】以前人家結(jié)婚辦喜事, 不是隨便可以買得到的,要廠長批條,書記批條。(上世紀) 70年代、80年代初,一天到晚都有人來找我們幫忙買糖果, 以前是供不應(yīng)求的。

  上世紀90年代后,三明食品廠同樣面臨改制的窘境。 1995年,食品廠大門口的廠牌被摘下,原先的廠區(qū)廠房也被 鏟平。新一代的工人,有的被請到三明本地或沿海地區(qū)的民 營食品廠工作,成為這些企業(yè)的技術(shù)骨干。

  和周玉芳一樣,很多職工都是一家人在食品廠工作,廠就像他們的家一樣。

  【同期聲原三明食品廠職工李滿來】我在三明九歲多十 歲到三明,到退休離開三明。五十年了。而且我的父母親, 我的姑姑、姑父,甚至于我兩個兄弟,全部在三明走掉了。 所以說你現(xiàn)在要叫我講,你是上海人嗎?我都不懂得怎么回 答。我到底是上海人,還是三明人?我上海話也會講,我普 通話也會講,插隊落戶三年,我三明本地話也會講,我到底 算哪里人,所以說我想想我還應(yīng)該算三明人吧!

  連綿的青山,蜿蜒的公路,奔騰的小河,水花如雪的水 壩,漫天的雨絲和縹緲的云霧,這一切所包裹著的,是一座 被人們稱為“三標廠”的現(xiàn)代工廠。

  這是一個不斷用文章喚醒人們記憶的人。

  他,叫鄧友華。這些年,他走遍了這個城市的角角落落, 把曾經(jīng)在這片土地上發(fā)生的故事,一篇一篇地整理出來。一 個土生土長的三明人,與這些上海搬遷來的企業(yè)、與這些異 鄉(xiāng)來的上海老師傅們,有著怎樣的不解之緣?

  故事還要從上個世紀70年代說起。

  1970年,鄧友華16歲,喪父、失學、以砍柴為生。 一 天,他砍柴下山時遇到狂風大雨。在這個城市最邊緣的地方, 他找到了一座工廠躲避風雨。田園牧歌般的“三標廠”就這 樣深深印刻在少年心中。

  三標廠,全稱三明市標準件廠,成立于1969年,與上海遷明企業(y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隨著第一家遷明企業(yè)——三明食品廠的落定,上海一批公私合營的輕工業(yè)小廠也接踵而來。

  三明標準件廠,其前身就包含上海傅振興五金廠和上海 中國金屬制品廠。這是上海中國金屬制品廠遷明前夕,員工 們在上海的合影。由于該廠工人技術(shù)水平高,1968年到1974 年被先后分成四個廠——光學儀器廠、標準件廠、鋁制品廠 和機床附件廠。

  三明市城郊的富興堡,由于地理位置比較偏僻,三標廠 的老廠房還保留了一些。那場大雨,仿佛注定了鄧友華和三 標廠的緣分。

  【同期聲原三明標準件廠職工鄧友華】那時候有一個 服務(wù)隊的伙伴在那個地方做點工。我希望跟他一樣也到那個 地方去做臨時工,所以我叫他跟銀珍阿姨說。去了,銀珍阿 姨非常的爽快。上海阿姨那種見多識廣,她的那種上海市民 的善良、淳樸、敬業(yè),影響了我一輩子。

  1977年恢復(fù)高考,愛讀書的鄧友華看到了希望。由于他是臨時工,沒法在廠里報名,就找到了居委會。

  【同期聲原三明標準件廠職工鄧友華】我去居委會報, 居委會講你一個小學生你還想考大學?那天晚上我就回三 標廠,我那時候是住在三標廣。河還是一樣的河,它是小木 橋,邊上盤山公路,我在那個地方走了整整一個晚上。因為我的行為特別異常,三標廠的老阿姨看到了。有一位老阿姨 就告訴銀珍阿姨。有上海的老阿姨她們把我當她們自己的孩 子。她讓我感覺到那種,工廠工人、上一輩和下一輩之間、 師徒之間,近乎父子母子這種關(guān)心。

  上海老師傅們的善良,溫暖了鄧友華的心。鄧友華把三標廠當作自己的社會大學,工作之余,就捧起書學習。在師 傅們的鼓勵下,他開始寫詩、寫相聲。在三標廠的宣傳欄里, 貼出了他寫的第一首詩。在禮堂里,演出了他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 相聲《標準》,寫的就是三標廠的生活。

  十幾年后,鄧友華離開了三標廠,開起了書店。但他一 直沒忘記這里的一切。這些年,他重訪舊友,開始收集整理 遷明企業(yè)的故事。

  邵成師傅是跟隨中國金屬制品廠遷到三明的。整合為標 準件廠的時候,他參與了新廣房的設(shè)計和設(shè)備的研制。

  【現(xiàn)場原三明標準件廠職工邵成】我從開始建廠籌建, 金屬廠就叫我負責這個標準件廠技術(shù),然后我到退休以前, 我還是在這個廠搞技術(shù)。我們廠很多設(shè)備不全,我們廠自力 更生造了很多設(shè)備,有幾十臺設(shè)備。大概我上次統(tǒng)計一下, 有四五十臺設(shè)備是我們廠自己造的。

  最輝煌的時候,三標廠曾經(jīng)是福建省最大的生產(chǎn)標準件 的企業(yè),產(chǎn)品質(zhì)量更是數(shù)一數(shù)二。

  歲月悠悠,白云蒼狗。落滿滄桑的兩棟紅磚房,是當年 的宿舍樓。歡笑、淚水、來往的職工、籃球賽、周末電影…… 在老人們的記憶中,這里不僅僅是工廠,更是一個充滿了溫 暖的大家庭。

  繞過紅磚房,就是傅振華的辦公室——三標廠的退管辦。 在這里,時間仿佛被凝固了。陳舊的沙發(fā)、辦公桌椅、吊扇,

  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擺設(shè)。70歲的傅振華已經(jīng)一個人在 這里留守了二十年。

  比起其他人,傅振華與三標廠還多了一份特殊的感情。 這張全家福是1954年5月在上海拍攝的,也是傅家人最齊 的時候。傅振華的祖父傅林木、傅振華的父親傅裕興、身邊 是傅振華的兩個叔叔,祖父手里抱著的就是傅振華。傅振興 五金廠是傅振華的祖父一手創(chuàng)辦的。傅振興不是一個人的名 字,是由祖孫三代的姓名組合而成的招牌。公私合營后,傅 振興五金廠遷往三明。

  傅振華就這樣跟著母親來到了這里。初中畢業(yè)插隊后選 調(diào)回城,巧合的是,他被分配到了三標廠。

  在三標廠工作了二十幾年,見證了三標廠的輝煌,也看 著它在時代大潮中逐漸沒落。2002年三標廠破產(chǎn)改制后,因 為對廠里的情況熟悉,傅振華被留下來負責退管辦的工作。 工作內(nèi)容非常瑣碎,主要負責處理廠里退休人員的各種雜事。 每周,傅振華都要去廠里的宿舍區(qū)轉(zhuǎn)轉(zhuǎn),陪老人們嘮嘮嗑。

  傅振華:陳師傅。最近身體好嗎?身體還好啊。

  傅振華:這個是我們?nèi)魇袠藴始S退休工人,今年已

  經(jīng)101歲了。

  傅振華:吃飯還可以哦? 陳祥蓀:吃飯是吃得很少。

  傅振華;可以,這身體還很好。 (出門走在宿舍區(qū),巧遇)

  傅振華:人要活得心情舒暢,是不是? 老人:是。

  傅振華:有麻將打一打。

  老人:我們年輕的時候苦得半死,現(xiàn)在想享受,得病了。 傅振華:不容易是吧?現(xiàn)在只要健康長壽就好。

  老人:黨的領(lǐng)導(dǎo)實在好,我高興。

  二十年來,這份并沒有多少薪水的工作,傅振華用感情 在堅守。

  (同期鄧友華:昨天去真的是很有成績了,非常有成績。)

  鄧友華想為三標廠做的事,就是把過去這段歷史完整地 記錄下來。他牽頭把三標廠的老照片編成了紀念冊,紀念冊 的第一頁就是銀珍阿姨的照片。

  【同期聲原三明標準件廠職工鄧友華】編《三標廠紀 念冊》的時候,有時候都很艱難,我記錄這種遷明的歷史, 為什么?給我支撐的是什么?一個年代有一個年代的需求,但是有一點是每個年代的人都非常的努力,不問輸贏不問成 敗,一直往前奮斗著。這就是三明這塊地方的地域文化的精 髓。

  他鄉(xiāng)成為故鄉(xiāng),他鄉(xiāng)成為一輩子魂牽夢縈的地方。他們把自 己的一切留在了這片為之奮斗的土地上,留在了青山綠水之 間。人生雖然短暫,但他們的奉獻、情懷、精神,卻鑄就這 座城市的厚重、輝煌、豐碑!

  (2022年10月18日三明飯店)

  快接近中午的時候,侯水泉終于出現(xiàn)了。

  (司儀同期:我們翹首以盼的第一任書記到了我們的現(xiàn) 場……最美的鮮花送給在座的22位前輩,給他們披上大紅 花,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花絮:

  (侯水泉采訪片段)

  字幕:雖然終于等到采訪侯水泉老人的機會,但比起幾 個月前,他已無法順暢地表達了。盡管如此,我們依然能感 受到那份激情歲月在老人身上留下的印跡。

  第三集生生不息

  上海是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的搖籃,紅色是上海的底色,紅 色,也同樣是三明的底色。

  1929至1931年,毛澤東率領(lǐng)紅軍三次來到福建三明蘇 區(qū)。在這里,他以元旦為題,滿懷豪情地寫下了《如夢令 · 元 旦》這首詞:

  (字幕: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 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兩地的精神血脈是相通的。

  歲月悠悠,飄飛而去,但超越時空的精神,卻如美麗的 沙溪河,生生不息,把上海和三明緊緊系在一起。

  (地點:滬明小學)

  【現(xiàn)場課堂同期】老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也特別榮幸 請到了我們紡織廠的駱叔叔,來給我們講一下關(guān)于紡織廠的 一些歷史文化和它與我們學校之間的一些關(guān)系,大家掌聲歡迎。

  駱國清:當時三明是五湖四海,像你們爺爺奶奶一起共 同來到我們?nèi)?,聚在一起,來這邊來打拼,在努力工作。 那么你們現(xiàn)在坐的這個地方——滬明小學,你們這位置是原 來我們?nèi)骷徔棌S的一個辦公樓。搬遷以后就變成你們的 學校。在這個(學校)邊上,再過去一點,你們有沒有看到 一個,有一個煙囪有沒有看到?這個煙囪就是原來這個廠我 們留下來的,等于是一個城市記憶、工業(yè)記憶,讓大家記住原來這個地方還有這么一個廠。

  2019年11月,樹立了五十多年的三明紡織廠的煙囪被 拆除,只剩下小半截煙囪。它記錄著一代人的青春,承載著 這座城市不凋的記憶。

  如今,三明紡織廠退城入園,開始了新的發(fā)展。駱國清 是改制后三明紡織有限公司的總經(jīng)理,也是隨父母從上海遷 廠而來的“廠二代”。盡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紡織行業(yè)面臨 的競爭和壓力已經(jīng)不能同日而語。但百年老廠的精神一直支 撐著他。

  【同期聲福建省三明紡織有限公司(原三明紡織廠) 總經(jīng)理駱國清】像三紡這一塊,一路走到今天,我剛剛講也 是很不容易,非常不容易,起起伏伏,各種事情都遇到過。 (但)靈魂沒有變,他們的精益求精的靈魂沒有變,他們做 事一些責任心、各方面的東西一直傳承下來。

  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由于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 國東南沿海的攻勢,毛主席提出了“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 的戰(zhàn)略方針,中央決定建設(shè)“大小三線”。大西北大西南稱 為“大三線”,一二線地區(qū)的腹地被稱為“小三線”。三明就 屬于福建的“小三線”。為了支援福建“小三線”建設(shè),1966 年到1970年間,上海向福建搬遷了11家工廠,其中5家遷 入三明。

  至此,從1960年到1970年,上海共整廠搬遷了18家26 ……企業(yè)來到了福建三明。

  三明市第一服裝廠,前身為上海市奇美襯衣廠;三明市 皮鞋廠,前身為上海永久皮鞋廠,他們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都暢銷全 國;由上海玻璃儀器廠和上海協(xié)隆玻璃廠等單位抽調(diào)生產(chǎn)骨 干成立的三明市玻璃廠,1963年下半年成功生產(chǎn)鹽水瓶,填 補了福建省的空白;1966年10月,上海立豐染織廠內(nèi)遷三 明,更名為三明印染廠,結(jié)束了福建靠手工印染的歷史;上 海公私合營泰昌膠合板廠1967年4月遷入三明,更名為三 明膠合板廠,填補了福建省膠合板的空白。

  1970年10月起,上海國棉第二十六棉紡織印染廠的紡 部,職工1700余人,連同家屬三千多人陸續(xù)遷入三明,落 戶三明列東。次年2月金面投產(chǎn),企業(yè)定名為三明紡織廠。 這是18家企業(yè)中,最后一家從上海搬遷到三明的企業(yè),也 是規(guī)模最大、人數(shù)最多的一個。

  凌云鵬是隨廠第二批遷到三明的,他清楚地記得坐上火車的 那天,是12月26日,毛主席的生日。

  【同期聲原三明紡織廣副廠長凌云鵬】我們沒有條件的, 我們一來就生根落戶的,生根落戶在三明的。 現(xiàn)在上海人 他想,你們怎么搞的,怎么全家都去了?留幾個根在上海不 是很好,房子也留下來了,那我們也不要了,對吧。我們說 來就來了,對吧。那毛主席要叫我們來,我們怎么不來的? 毛主席說“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

  三千多人涌入三明,首先要解決安置問題。

  【同期聲原三明紡織廠副廠長凌云鵬】我們上海搬家 的時候,馬桶都帶來的,馬桶都帶來的。不然來三明,沒有 馬桶怎么辦?煤球爐子也帶來,煤爐也帶來的。所以你們想 不到,水缸也帶來的。那個時候,不管你家里什么東西你都 好帶,所以破破爛爛的東西都帶來,一個車皮也裝不下。

  在三明市區(qū),只剩下三棟當年蓋的宿舍樓。這里,也是 樊峰小時候的記憶。

  (現(xiàn)場樊峰:這個一棟房子,當時我們?nèi)绻?一套) 兩個房間的,要住六個人,分別分給員工的,按照人頭分的。 叫兩人戶、四人戶、五人戶、六人戶,最多只有兩個房間, 有的房間只有一間,那么最大的是22平方米,最小的只有12平方米。)

  這種大型砌塊房子,是用煤渣和水泥做成大塊的預(yù)制板。 優(yōu)點是搭建簡單迅速,缺點是不透風、不防雨。

  【同期聲原三明紡織廠副廠長凌云鵬】跟那個時候的 干部帶頭也有關(guān)系,他們也是艱苦,不搞特殊化。我們那個 時候3號樓、4號樓,這個樓房比這個大型砌塊好,他們住 大型砌塊。一個干部是紡紗車間的車間主任,他們給他分配 的4號樓紅磚的房子。這個黨委書記知道了以后(說),你 這個車間主任一定要帶頭,怎么好住這個房子呢?這個房子 條件比較好啊,叫他搬到條件差的房子去。干部帶頭了,普通職工他就沒有什么怨言了。所以共產(chǎn)黨做得比較好,是不 是啊?應(yīng)當干部帶頭,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群眾就跟著 你跑。所以說呢,火車跑得快,全靠火車頭帶,是不是?

  正因為干部帶頭,處處以身作則,激發(fā)并調(diào)動了職工的 積極性,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場景嚴筱莉、蔣蓉娟(問路): 123號……123號 …… 就對面。原來是紡織廠(原來是紡織廠這個我們不是很清楚) 你不知道,延平路,延平路……就在前面是吧?在前面…… 前面……前面。)

  上海曹家渡延平路123號,是兩位老人要找的地方。這 里曾經(jīng)是上海國棉26廠的舊址,如今已經(jīng)成了居民社區(qū)。

  兩個老姐妹,一個叫嚴筱莉,一個叫蔣蓉娟,他們都是 從三明紡織廠退休后又回到了故鄉(xiāng)上海。來到三明時,嚴筱 莉僅僅23歲,蔣蓉娟也才20歲。而大部分職工也都是和他 們年齡相仿的年輕人。

  【同期聲原三明紡織廠黨委書記嚴筱莉】因為這工作是 三班倒,那時候比較緊張的時候,還要做四班三運轉(zhuǎn),都沒 休息的,一個星期大概就是休息……星期天也要上班,就是 這樣。但是大家都沒怨言,這點是比較好的,比較團結(jié)。那 我們從整個的……這樣一團結(jié),生產(chǎn)也上去了,所以第一年 我們遷廠以后,創(chuàng)造的利潤1400萬,全部上繳的。

  嚴筱莉和蔣蓉娟在企業(yè)里迅速成長起來。她們一個成為 三紡的黨委書記,一個成為改革開放后的福建省第一批勞動 模范。

  1986年5月27日,《三明日報》上登了這么一篇通訊文 章 《儂是三明人阿拉也是三明人》。文章里生動描寫了

  這樣一個場景:

  22日上午,三明紡織廠年輕的修織女工鄭月英,用針細 心地挑著布坯上的線頭。一個上了年紀的長者,走近她問道: “儂是做啥呢?”

  【同期聲原三明紡織廠職工鄭月英】我記得我當時是 在修布,陳(丕顯)書記他就把頭伸過來說:“哎呦,你 的眼睛好亮,我怎么都看不清楚?”當時我們也很激動,我 們這個企業(yè)從上海遷廠到三明,然后連中央首長都這么關(guān)心 我們,都會來看望我們。

  長者就是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 委員長陳丕顯。人們還記得1959年的那個初夏,他在上海 市委書記任上來到三明,為上海支援三明牽線搭橋。這一次 重返三明,陳老特地去了三明紡織廠、印染廠、食品廠等遷 明企業(yè)。在三明紡織廠的成品車間,他對著上海籍女工說: “儂現(xiàn)在是三明人,阿拉也是三明人?!?/p>

  在離開三明時,陳老滿懷歉意地對大家說:“我離上次 到三明,有25年時間了。我希望下次回來的時候,不要又是一個25年?!?/p>

  時光荏苒,此心安處。這些來自上海的建設(shè)者們,書寫 了三明乃至福建工業(yè)的新篇章。

  【同期聲原三明紡織廠黨委書記嚴筱莉】那時候市里面 的領(lǐng)導(dǎo),當初是要我們大廠是老母雞,要我們生小雞,老母 雞生小雞,那就什么……第一個就是南平紡織廠,還有一個 福州紡織廠。那時候南平紡織廠我們派了兩個總工程師,還 有技術(shù)人員去的。

  三明紡織廠促進了福建紡織工業(yè)的騰飛。改革開放后, 不少技術(shù)人員還到福建沿海的民營企業(yè)去。福州長樂紡織城、 晉江紡織企業(yè),都有來自三紡員工的身影。他們帶來的技術(shù) 和管理經(jīng)驗,幫助這些民營企業(yè)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

  【同期聲原三明紡織廠職工福建省勞動模范蔣蓉娟】 我們廠里面還有好些人也去過。我后來退休了以后,我們原 來一個廠長說,退休愿意過來就過來。前紡、后紡、加工、 后加工都有去。我們?nèi)チ艘院髮λ麄?、對他們這管理提高很 多。他們說,到底大廠來的,就是不一樣,管理不一樣。他 們自己都這樣講。

  【同期聲福建省委黨史方志辦研究二處副處長李順 禹】從上海遷入福建的企業(yè)很快形成了福建工業(yè)自身的造血 功能,調(diào)整和完善了福建的工業(yè)結(jié)構(gòu),極大地改變了福建工 業(y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支援和帶動了福建工業(yè)的騰飛,使福建工業(yè)有了較高的發(fā)展起點,這就為日后的(福建)、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的輕工業(yè)的一些發(fā)展,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chǔ)。

  (專題片《今日三明》原聲:兩條山脈交界處的梅列盆 地,沙溪河畔,有座新興的工業(yè)城市正巍然聳立起來。這就 是全國有名的文明城市——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出現(xiàn)在中國 的地圖上,只有短短的二十六個春秋,而三明也如同它的年 齡一樣,英姿勃勃,充滿著青春的活力。鮮艷的杜鵑花,是 三明的市花……)

  這是1984年拍攝的專題片《今日三明》里的一個片段。

  (專題片《今日三明》原聲:現(xiàn)在三明已經(jīng)建成福建省 鋼鐵、化工、機械、紡織、水泥、電子等重要的工業(yè)基地, 它正以新的雄姿跨進了80年代的改革行列。)

  一起邁入朝氣蓬勃的80年代的,還有三明精神文明建 設(shè)這塊金字招牌。

  麒麟山公園,1979年開始建設(shè),由上海市園林處規(guī)劃設(shè) 計。如今,這里已經(jīng)成為這個城市的地標,成為市民休閑鍛 煉的好地方。從山腳下到山頂?shù)镊梓腴w,共有543級臺階。 生活在三明的人們都知道,這個數(shù)字在四十多年前,有著多 么特殊的含義。

  上世紀80年代初,在一場關(guān)于人生價值的大討論中,

  全國掀起了“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三明把精神文明建設(shè)主要指標納入全市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543級臺階的寓意就 在于此。

  【同期聲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曾任三明市委書 記袁啟彤】從綠化美化、門前三包、環(huán)境衛(wèi)生、滿意服務(wù)、

  治理臟亂差,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三明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

  在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中,上海遷明企業(yè)和職工發(fā) 揮了積極的作用。

  【同期聲原三明紡織廠職工福建省勞動模范蔣蓉娟】 當時那個路都沒有的,我們都用業(yè)余時間,青年團……大家 輪流分批分次去開路。

  【同期聲原三明紡織廠黨委書記嚴筱莉】大家都沒什么 怨言,而且每次結(jié)對也好,義務(wù)勞動也好,如果說沒有輪到 你,你會發(fā)火,沒輪到你,說明你領(lǐng)導(dǎo)看不起我。為什么他 們有去我沒去?為什么他有值班我沒值班?當初我們宣傳 隊就是這樣,我今天做的事情不是為我一個人,是為大家。 那大家心目當中你去修路的,你很光榮,大家也要感謝你。 包括我們廠是在這里,印染廠就在我們隔壁。

  【同期聲原三明紡織廠職工福建省勞動模范蔣蓉娟】 現(xiàn)在我為他們建設(shè),我為大家,大家為我。

  1984年6月,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工作會議在 三明召開,提出“全國學三明,三明學全國”的號召,揭開 了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的序幕。

  【同期聲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曾任三明市委書 記袁啟彤】這些上海來的人,都以大學生和產(chǎn)業(yè)工人為主, 三明市區(qū)成為多樣性的文化和各種性格的交匯地。在這場大 建設(shè)中,三明有了五湖四海的胸襟和更為廣闊的眼界,逐漸 形成了開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文明。

  五湖四海的人才在這里匯聚,三明形成了以開放、包容、 創(chuàng)新為主旋律的城市文化。一座城市的文化影響了一座城市 的性格,一座城市的歷史塑造了一座城市的靈魂。

  長江后浪推前浪,很多當年隨遷到三明的二代、三代們,沿著祖輩父輩的足跡,繼續(xù)在這片土地上揮灑著汗水和智慧。

  何蓮英老人今年83歲了。這些天,老人最關(guān)心的是電 視和報紙,因為小兒子余虹作為二十大代表也去了北京。

  1961年,何蓮英和丈夫一起,隨著上海建筑二公司來到三明,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這座城市。

  (何蓮英:余虹可以啊,18歲就參加工作。余鋒:證明你家風家教好……)

  如今小兒子有出息了,老人非常自豪。 (轉(zhuǎn)場)

  余虹,福建華電永安發(fā)電有限公司燃管部燃運主管,在 公司里,他也是管得最寬的人。

  (余虹:你看一下,這個底下一大片全部是屬于我們?nèi)脊懿康姆秶?。我們?nèi)脊懿咳齻€專業(yè),我燃料運行其實占了 整個燃管部工作的三分之二以上。)

  每天早上開完調(diào)度會,余虹都要沿著輸煤系統(tǒng)進行巡查。 而巡查一周,就要步行五公里以上。這是公司里最為臟、險、 苦、累的崗位。

  【同期聲福建華電永安發(fā)電有限公司燃管部燃運主管 余虹】我覺得父母啊,其實在家里面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他 們就是艱苦奮斗、吃苦耐勞、敬業(yè)愛崗。我覺得確實他們很 多這方面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nèi)鞒小⑷W習,他們這些父 輩的這種精神。

  余虹所在的公司,也是一個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老廠。 在這里,可以見到已經(jīng)廢棄的最早的老廠房、還在運行的建 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廠房,以及最新改造的封閉式煤廠。

  時代在變,產(chǎn)業(yè)工人的使命也發(fā)生著變化。北京回來后, 余虹更加忙碌了,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肩上的責任。

  【同期聲福建華電永安發(fā)電有限公司燃管部燃運主管 余虹】那作為新時代的產(chǎn)業(yè)工人,我們應(yīng)該賦予更多的內(nèi)涵, 包括現(xiàn)在一直談到的創(chuàng)新,按照像我們電力系統(tǒng)現(xiàn)在講綠色 轉(zhuǎn)型這一塊。我覺得這一塊也許跟前輩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這是我們現(xiàn)在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

  (地點三明巖前鎮(zhèn))

  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在轉(zhuǎn)型,鄉(xiāng)村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

  定地村是三明市巖前鎮(zhèn)的一個自然村,依高山空谷而建。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跟很多地 方的農(nóng)村一樣,定地也成了一個“空心村”。

  年輕人走出村子的時候,有人卻走進了大山深處。 今天,陸志強要招待幾位從上海遠道而來的客人。

  陸志強的父親在上海鐵路系統(tǒng)工作,1958年來到三明。 陸志強生在三明、長在三明。1996年,他辭職下海,到上海 創(chuàng)業(yè)。盡管繁華的大都市為他的事業(yè)發(fā)展打下了基礎(chǔ),但他 始終惦記著伴隨他長大的青山綠水。

  【同期聲陸志強】我們每次回來,因為父母他們都在 三明嘛,每次回來就感覺到三明特別好,水特別甜,那個蔬 菜各方面特別好吃。有時候真的一點不夸張說,每次回來看 到農(nóng)民挑一擔子蔬菜,我都恨不得把整擔買下來。我身邊的 朋友經(jīng)常笑我,他們叫我“老陸、老陸”,他說:你天天就 三明,三明,三明,好像全世界只有你三明。

  大城市生活久了,陸志強漸漸發(fā)現(xiàn),周圍不少上海朋友需要 解壓,需要用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來給自己充充電。

  【同期聲陸志強】三明有這么好的資源,我說為什么 我們不回來?所以說那是一個契機,給我一個契機,就是我 要回三明。

  在定地村,陸志強流轉(zhuǎn)了整村四百多畝土地,并取得五千多畝森林的使用權(quán),辦起了生態(tài)產(chǎn)業(yè)基地。

  以青山綠水為標志的三明,天高地闊,有太多的金山銀 山。它們需要有更多的陸志強,譜寫如詩如畫的創(chuàng)業(yè)詩稿。

  2022年6月,國家發(fā)改委公布了《革命老區(qū)重點城市對 口合作工作方案》,上海市再一次與三明市建立對口合作關(guān) 系。上海所需,三明所要。再次牽手協(xié)作,滬明兩地將在新 時代的舞臺上再續(xù)前緣。

  2022年中秋前夕,由滬明聯(lián)誼會牽頭的一場座談會在上 海舉辦。聚在一起的,都是參加過三明建設(shè)的上海人。

  (嚴筱莉發(fā)言:從前天我就是得到消息,我們的市委書 記跟上海市的市委書記進行對口交談。)

  (蔣蓉娟發(fā)言:那現(xiàn)在三鋼是工廠式的花園,里面真的 弄得老好了,我們?nèi)⒂^,很好。)

  (徐嵩古發(fā)言:最后我寫了一首打油詩,打油詩。青春 似火熱血揚,建設(shè)八閩不退讓。回首往事云煙過,不負此生 走一場。)

  (眾人鼓掌)

  是這些可愛、可敬的建設(shè)者,在當年一片荒涼的土地上, 筑起了這座恢宏壯美的三明工業(yè)新城,這是他們一生的榮耀 和自豪。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責任編輯: 張景云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6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