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事跡材料
王秋:女,1959-08,中共黨員
王秋同志工作簡歷:
1983-03至1985-05:北京二二三中學教師
1985-05至1990-08: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新聞部記者
1990-08至1992-05: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經濟廣播早間節(jié)目組副組長
1992-05至1993-09: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經濟廣播《北京早晨》節(jié)目組長
1993-09至2002-01: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交通廣播副臺長
2002-01至2003-12: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交通廣播臺長(其間:2001年9月—2003年9月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yè)在職研修生班學習)
2003-12至2007-03: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副臺長
2007-03至2013-09: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副總編輯(其間:2010年6月—2010年12月在江蘇吳錫南長區(qū)掛職鍛煉任區(qū)長助理)
2011-03至2013-09: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常務副臺長
2013-09至2018-01: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總編輯
2018-01至2018-05: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總編輯(主持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全面工作)
王秋:深耕音頻,傳遞出彩的正能量聲音
她歷時33年的探索成果,影響著一城人的精神生活,成就了一個廣播合作行業(yè)健康長成,而分享她的成功經驗,讓國內多個城市的廣播同行受益。如今,她正在研究如何進一步將廣播與新媒體融合,從而贏得更廣泛的受眾。她說,“要把深耕音頻產品作為一生的探索”。
她,就是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總編輯王秋。
1985年,王秋這個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的維吾爾族姑娘,通過公開招聘調入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工作,如今已經是高級記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在北京電臺工作的33年,王秋豐富了自己的教育背景:2003年在北京大學媒介管理專業(yè)學習,后在美國喬治城大學、英國華威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進修。她的成長經歷也是一步一個臺階,先后擔任過編輯、記者、主持人,交通廣播副臺長、臺長,北京電臺副臺長、副總編輯。2013年9月,任北京電臺總編輯。
多年來,王秋的工作成績也得到各方認可,讓她多項榮譽加身:曾經榮獲全國和北京市三八紅旗手、“五一”勞動獎章、北京市優(yōu)秀少數(shù)民族干部、全國“百優(yōu)”廣播電視理論工作者、北京市首都金盾記者獎、中國50位杰出女性廣告人、中國十大傳媒人物、中國廣告20年策劃風云人物等榮譽,出版多部專著,現(xiàn)任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
一、以“人民之托”的視角主理精品新聞
“人民之托”是王秋2017年8-9月兩個月時間主持的直播訪談節(jié)目,65場視頻直播訪談了70位北京市人大代表。王秋本人也是市人大代表,這樣“代表訪代表”的節(jié)目,以網絡視頻 電臺播出的兩種方式傳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節(jié)目在網上播放量超過1200萬次。節(jié)目內容既滿足了大眾,尤其是年輕受眾對人大代表履職情況的了解,更以“受人民之托,為人民代言,向人民述職”的視角呈現(xiàn)了一批精品故事。
“現(xiàn)在很多新媒體靠各種出位贏得流量,你怎么看?”有媒體同行問王秋。
“我們不靠這個。”王秋說。
用心、用腦、用勤奮做出的正能量精品最能打動受眾。這是王秋在廣播事業(yè)上打磨30余年的經驗談。
北京電臺年輕同事眼中的王秋,每遇重大報道任務,都是靠前指揮、親自策劃。僅2017年,她帶領北京電臺同仁圍繞貫徹十九大精神這條主線,開展重大報道58次,開設專欄100多個。有多組報道得到市委宣傳部、市新聞出版廣電局表揚。
在她主持下,北京電臺舉全臺之力推出多項特別策劃,其中大型報道《非遺時光》從2015年起連續(xù)3年搶救性專訪北京市國家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其傳承人,制作播出專題節(jié)目100余集,先后獲得北京新聞獎組織策劃獎,北京廣播電視臺節(jié)目創(chuàng)新銀獎,北京市委宣傳部“四個一批”人才專項資金支持、北京市文化局專項資金支持。
二、不停歇創(chuàng)新,讓電臺不老
做了總編輯后,她把自己摸索出的成功職業(yè)經驗和全臺同仁分享:“話筒是廣播記者的筆”“用聲音帶領聽眾身臨其境”,強調廣播要講故事,記者要沉到一線做“接地氣”的報道。
從業(yè)之初,她采訪主持的《聽眾之聲》節(jié)目,用話筒服務百姓民生,解群眾之急,政策解讀有權威,語言風格接地氣,欄目組被北京市記協(xié)授予先進集體稱號。此后她主持的《星期三熱線辦公》獲北京新聞獎一等獎,北京廣播電視局召開該節(jié)目專題研討會,予以肯定和表彰。
作為北京交通廣播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她力主記者打開視野、提高現(xiàn)場報道能力。發(fā)起“國道萬里行”大型采訪報道,使走出去做大型系列報道成為北京電臺每年的自主動作。在一次次“走出去”的報道中,北京電臺記者從邊防線、南海邊、沙漠腹地、大山之巔發(fā)回無數(shù)鮮活生動的現(xiàn)場報道,拓展了北京電臺的報道視角,也使“第一時間發(fā)回現(xiàn)場報道”成為北京電臺的常態(tài)。
三、首創(chuàng)媒體廣告“行業(yè)代理制”,有序經營“成就兩個行業(yè)”
2000年,時任北京電臺交通廣播主管經營副臺長的王秋,提出一套全新的廣告經營策略——“行業(yè)代理制”。 此創(chuàng)意為北京電臺打通了廣告經營10年高速增長的發(fā)展空間,從2004年到2014年,全臺廣告收入由3.8億元攀升到8億元,交通廣播連續(xù)多年位居全國廣播單頻率首位,最高逼近6億元。
上個世紀末,北京電臺的廣告經營一度因惡性競爭難以為繼。王秋從“記者跑口”中得到啟發(fā),提出“行業(yè)代理制”這套全新的廣告經營策略,廣告代理也像記者“跑口”一樣,各自深耕自己的領域,避免無序競爭。這讓北京電臺實現(xiàn)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也讓一批圍繞著北京電臺無序競爭的小廣告公司成長為各個行業(yè)的龍頭廣告公司,它們在行業(yè)做強的同時,也成為其他媒體的行業(yè)廣告翹楚。
有同行為此評價王秋,一個創(chuàng)意成就兩個行業(yè)。
經濟效益突飛猛進的同時,王秋始終將媒體的社會效益擺在第一位。擔任交通廣播臺長期間,她組織全臺33名職工每人資助1個希望工程的孩子。還指導發(fā)起“北京的士愛心公益基金”,救助家境困難的出租車司機和家屬;擔任總編輯伊始,北京電臺便以“北京交通廣播”的名義連續(xù)5年、每年出資100萬元,對因公犧牲、致殘、致傷的北京公安交通民警設立幫扶基金。這些舉措進一步提升了北京電臺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四、把深耕音頻產品作為一生的探索課題
2006年,王秋擔任北京電臺副總編輯,主管北京廣播網,她下力氣研究網絡新媒體對廣播的影響,力圖找到傳統(tǒng)廣播和新媒體互利融合的新途徑。
2012年,“北京廣播網菠蘿臺”橫空出世,實現(xiàn)了聽眾自主編排音視頻節(jié)目菜單,寓“聽”于“玩”,首次將游戲概念引入網絡收聽,成為當時國內外獨一無二的網絡電臺新技術平臺。這個項目榮獲當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科技創(chuàng)新獎“科技成果應用與技術革新”一等獎,獲得兩項國家專利。
擔任總編輯以來,王秋的廣播改革理念日趨成熟。2015年,北京市成立新媒體集團,她力推北京電臺與新媒體集團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雙方共建“互聯(lián)網 廣播”演播間,建立“北京時間”電臺專區(qū),實現(xiàn)了廣播節(jié)目的可視化、移動端多媒體采集、后臺全媒體信息共享和多渠道分發(fā),合作雙方雙贏效果顯著。同時,她力主發(fā)展北京電臺自己的微博微信等多媒體矩陣,目前北京電臺多個微信公號在影響力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眼下,王秋還有一個更宏大的人生規(guī)劃,她要在退休后創(chuàng)建一個全新的音頻平臺,讓更廣泛的人群受益于聲音產品。王秋說:“對音頻領域的深耕探索是我的終身事業(yè)?!?/p>